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人的壽命大幅度地延長,然而雖然壽命變長,但平均壽命與健康壽命的差距卻也逐年擴大。
健康壽命指的是一個人死亡前扣除不健康、無法自由行動的年歲後實際的壽命。根據台灣內政部統計,2016年出生的嬰兒壽命為80.0年,衛福部則預估健康壽命為71.2年,若用平均壽命減去健康壽命,我們可以得知,「不健康的存活年數」約長達8.8年。令人不禁擔憂老年後的生活。
若要盡量延長健康壽命,除了多運動,留意慢性病等病症之外,隨著年齡漸長認知機能逐漸降低,甚至因失智症而陷入需要看護的處境,是誰都想避免的情況。而若要預防失智,牙齒的健康也不容忽視。
罹患失智症(認知症)與否取決於「臼齒」
神奈川齒科大學研究所齒學研究科教授山本龍生指出,現在的日本人65歲以上的高齡者5人就會有1人有看護的必要,而在需要看護的民眾中,5人有1人會罹患失智症。到了2025年,就會變成65歲以上每5人就有1人罹患失智。
失智是誰都不想罹患的疾病。而近年的研究指出,失智與否的關鍵,與「臼齒的健康」有很大的關係。
一篇發表於《身心醫學》(Psychosomatic Medicine)期刊的研究,追蹤了65歲以上住在愛知縣的民眾4000多人,長達4年,調查罹患失智症與牙齒顆數之間的關係。
研究結果發現,和牙齒仍有20顆以上的民眾相比,沒有臼齒且沒有使用假牙的民眾,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有1.85倍的巨大差異(除去年齡、健康狀態、生活習慣所帶來的影響)。感受到咀嚼力降低的民眾其風險也是咀嚼力健康民眾的1.5倍。
另一方面,雖然沒有臼齒,但有使用假牙好好咀嚼的民眾,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僅有1.09倍,與有牙齒的人幾乎沒有差別。
擔任該研究分析工作的山本龍生表示,這顯示咀嚼可能是不會讓腦部認知機能降低的重要因素。
咀嚼與失智的因果關係,活化腦部改善失智
波多野牙科醫院理事長波多野尚樹表示,咀嚼不只影響消化、循環、呼吸、肌肉活動、內分泌等,它其實也與大腦緊密相關。牙齒少的人不僅腦部反應慢,也無法發揮完善的功能
日本體育大學保健醫療學院教授小野塚實解釋,仔細咀嚼的話,能增加腦部血液流動,活化腦部活動,特別是與失智症症狀相關聯的前額葉皮質會顯著地活性化。
曾有研究證實,讓20~31歲的男女共17人嚼32秒的口香糖,發現嚼口香糖的時候不僅血液流動增加,前額葉皮質也變得活躍。
前額葉皮質是與控制集中力、感同身受能力、情緒相關的部分。若該處無法順利工作,便會出現無法決定、判斷、不知自己想要幹嘛…等與失智症狀相關的表現特徵。因此提高前額葉皮質的神經活動,有可能和是否罹患失智症相關。
日本咀嚼學會副理事長、牙醫師志賀博也同意此說法,並表示若沒有牙齒無法做到咀嚼,也無法藉由咀嚼預防失智症。
臼齒負責磨碎食物,沒了臼齒可能導致營養不足、牙周病
臼齒位於齒列深處,分為小臼齒與大臼齒。大臼齒連同智齒(4顆)共計12顆。擔任著負責磨碎、絞碎食物的重要工作,因此即使只失去一顆也會造成極大影響。
「好好地咬30下左右」可以帶動唾液分泌,有利消化,還可以平衡自律神經功能,像這樣的健康方法流傳已久,但若要做到這件事,需要臼齒存在才能成立。山本龍生表示,實際上只要少了一顆大臼齒就會降低40%的咀嚼能力。人的恆齒只有28顆(若將智齒算進便有32顆),若失去上下左右8顆大臼齒,便只剩20顆。
要維持正常咀嚼至少需要20顆牙齒,若進一步掉到19顆以下,將會突然陷入無法咀嚼的情況,飲食上變得不自由,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膳食纖維攝取量都會減少,變得攝取較多碳水化合物,營養素開始偏差。
除了飲食受到影響,山本龍生還表示,造成人們失去牙齒最多的原因便是牙周病。若罹患牙周病,不僅容易失去臼齒,也會讓牙齦呈現慢性發炎狀態。此外,牙周病菌本身也是失智症的直接原因,因此要特別注意。
臼齒不僅扮演著磨碎食物的角色,隨著我們的咀嚼,還可以使腦部活性化。若沒了臼齒,不僅腦部造成影響,也會影響到日常生活的營養素攝取,進一步地降低健康壽命,有提升需要他人照護年限的可能,因此平時好好留意牙齒健康,有必要時記得前往醫院就診,請牙醫師協助吧。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