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腎氣、散血瘀,中醫師教你用週期療法治痛經!

22,047 收藏0
點選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HTML5 Audio! 讀給您聽
powered by Cyberon
【早安健康/臻觀中醫 陳宥瑄醫師】23歲的張小姐從初經開始就會有痛經的情形,狀況時好時壞,近期工作壓力大,作息不正常又缺乏運動,經期前又常因為心煩燥熱吃冰品紓壓,平時口味也偏重,最近幾次經期的疼痛程度都需服止痛藥才能勉強出門上班,一回家更有種被掏空的感覺。

痛經的西醫觀點:可分為原發性痛經與次發性痛經

原發性痛經
未伴隨骨盆腔及生殖系統病理變化的痛經,常見於青少年。造成疼痛的機轉為前列腺素(PGE2)過度分泌,引發不規律的子宮收縮、子宮平滑肌張力增加,進而導致子宮缺血而疼痛。前列腺素亦會刺激消化道,造成噁心、嘔吐、腹瀉等情形。

次發性痛經
因其他疾病造成的痛經。例如:
  • 生殖系統: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子宮內或骨盆腔沾黏等。
  • 其他: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腸躁症、心因性疾病等。

以上兩大類均有可能導致痛經的症狀。

痛經的中醫分型



  1. 氣滯型:疼痛以脹痛為主。經前易覺乳房、脅肋脹痛。治療方式以行氣為主,常用藥物有香附、鬱金等。
  2. 血瘀型:刺痛為主,經量偏少不暢,經色偏暗紫,且有大血塊,血塊排出後疼痛減緩,舌頭有瘀斑。治療方式以活血化瘀為主,也會在行經期選用溫和的化瘀藥幫助瘀滯的排除,常選用蒲黃、五靈脂、三七等藥物。
  3. 寒濕型:疼痛以悶痛或抽痛為主,且熱敷可大幅緩解。經量可能過多或偏少,顏色偏淡,常選用艾葉、吳茱萸等藥物。
  4. 氣血虛型:隱隱作痛,甚至伴隨小腹下墜感,經來色淡,伴隨頭暈、倦怠,若腎氣不足亦可能有腰痠症狀。常用補養氣血的方式治療。

以上所述僅是粗略的分類,實際情形可能多種並見,除了分型外,中醫也會依據不同時期的生理變化分期調理:

  1. 經後期至排卵期前:此時月經結束,血海空虛,基礎體溫偏低,卵泡發育,子宮內膜開始增生,屬於「陰」的階段。在中醫的概念中「經水出諸腎」,此時治療應以滋腎陰養衝任為主,對於氣血虛類型的經痛,此時是調理的大好時機。接近排卵期時則是由陰轉陽的過程,除了繼續滋陰養血外,也會酌加溫補腎氣腎陽的藥物,以促進排卵。

  2. 排卵期至行經前:卵泡破裂排卵後形成黃體,並分泌黃體素,此時基礎體溫上升,子宮內膜持續增厚,為「陽」的階段,治療時會著重陽的層面,以水中補火,陰中求陽的方式溫補陽氣,針對寒證的痛經,也會在此期特別加強。接近行經前則為由陽入陰的階段,治療方式會以「通」為主,因勢利導,使經血順利下行,氣滯血瘀型的痛經,則會加強行氣活血的藥物。

  3. 行經期:延續行經前「通」的治則,有血瘀病機的痛經,也會趁此時期使用具有活血止血雙向作用的藥物(例如川七)來調理。

經前及經期的生活保健



作息規律
勿熬夜,平時應養成運動習慣,適度的運動有助於緩解經痛。

飲食
勿過食生冷,尤其虛寒型的痛經患者,應避免食用大量水果、生菜沙拉,冰的含糖飲料以及冰淇淋等等更應戒除。經前不宜食用過辣、過鹹、過油的食物。

緩解痛經的穴位保健


  • 血海:位於大腿內側,髕骨內側上三橫指。
  • 三陰交:位於小腿內側,內踝尖上三橫指。
以上兩個穴位可用揉按的方式,每次按壓5~10秒,持續3分鐘以上。

虛寒型痛經則可以熱敷下列穴位:
  • 關元穴:恥骨與肚臍連線,均分為五等分,關元位於肚臍下3/5處。
  • 八髎穴:分別位於尾骶骨的裂孔上。

痛經的分期與治療機轉簡述如上,但臨床時的機轉與考慮十分複雜,如使用熱敷、按壓穴位等方式無法緩解時,務必就醫以獲得進一步的詳細評估與個人化的治療。

作者簡介:臻觀中醫與澄觀中醫擁有經驗豐富的中醫師陣容,中醫內科、婦兒科、皮膚科 、過敏體質調理及埋線減重、抗衰老調理都累積有相當豐富的經驗。 臻觀/澄觀中醫診所粉絲專頁澄觀中醫診所-台中分院粉絲專頁臻觀/澄觀中醫診所網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