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痛、紅眼睛,問題竟出在腸子!醫師警告:這病拖久恐增癌症風險- 第2頁

31,081 收藏0

該如何治療克隆氏症?一定要切腸子嗎?



李柏賢醫師表示,克隆氏症務必盡早接受藥物治療以控制發炎並幫助腸道黏膜癒合,否則當腸道狹窄、腸道穿孔、腸道瘻管等併發症發生時,可能需要接受內視鏡擴張、甚至手術治療,切除部分腸道。部分患者因為經歷多次手術,而變成短腸症,或需要永久性人工肛門,對生活品質影響很大。 


治療克隆氏症的傳統藥物包括抗發炎藥物(5-ASA)、類固醇、免疫調節劑。類固醇能夠快速抑制發炎反應,通常用於急性發作時的治療,不適合長期使用以免增加骨質疏鬆、感染的風險。免疫調節劑可長期使用,幫助控制疾病活性。然而在傳統藥物治療之下,仍有將近五成之克隆氏症患者需要手術治療。

近年來,生物製劑的發展,有助於降低發炎反應、減少併發症發生的機會,同時也降低手術比率到兩成,在克隆氏症的治療上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由於生物製劑較為昂貴,目前在健保屬於有條件給付,患者的病情需要符合特定條件才能夠申請使用生物製劑。

克隆氏症怎樣才算治療好?



「千萬不要因為症狀改善,就認為痊癒。」章振旺醫師叮嚀,「克隆氏症患者在治療一段時間、症狀改善後,常常會自行停藥、甚至不再回診追蹤,這樣很容易讓疾病惡化,而愈來愈難控制。」

李柏賢醫師回憶,曾經有位女性患者在腹痛和血便緩解後便自行停藥,結果在一年後患者發現陰道排出糞便而趕緊回診,原來已經出現「陰道-直腸瘻管」,不得已只好接受手術,也必須使用暫時性人工肛門。

克隆氏症的治療目標首先要讓腹痛、腹瀉、血便等症狀緩解,接下來是希望可以在內視鏡檢查時看到黏膜癒合且沒有發炎,這也是目前克隆氏症治療的目標。最終若是可以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下都看不到發炎的跡象,則能最大程度降低之後復發、手術、或產生併發症的機會。

克隆氏症是病程相當複雜的疾病,無法單靠胃腸科醫師來照顧,往往需要經驗豐富的團隊,成員包括外科醫師、影像科醫師、病理科醫師、護理師、營養師、個管師等,才能提供完善全面的照顧。面對克隆氏症,患者的生理、心裡都承受相當大的壓力,家屬的理解與支持也非常重要。

章振旺醫師提醒,患者與家屬務必與醫療團隊密切配合,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持續用藥、密切追蹤,才能讓病情穩定,減少併發症!

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出處:關節痛、紅眼睛,竟是腸子在作怪,醫師圖解克隆氏症

作者介紹:照護線上是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照護線上亦是醫療入口網站,免費註冊為會員就能輕鬆找診所、找藥局並完成網路掛號和預約領藥,是行動世代最佳的照護平台。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