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也有退化性髖關節炎!新醫療科技避免將來多挨一刀

37,670 收藏0
髖關節置換不只是老人專屬的問題!運動傷害、體重過重等都有可能讓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年齡層由60、70歲逐漸下降,甚至已出現30、40歲的患者。年輕患者接受置換手術後,未來與人工關節共處的時間還很長,但又聽說髖關節使用年限到了還得再次開刀。真的是這樣嗎?一起來看看醫師怎麼說!

愛運動好健康?肥胖不礙事?當心髖關節提前退化!


過去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以50-60歲以上居多,70歲以上是高峰,女性多於男性,不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林宗立醫師表示,臨床上患者確實年輕化,近年飲食西化、較甜較油,加上少運動,肥胖增加髖關節負擔,「有個病人40幾歲、130幾公斤,髖關節已經退化到要換人工關節。」此外,工作需要負重行走或上下樓梯等,也可能加重關節軟骨磨損。

另一方面,近年來運動風氣盛行,許多民眾愛跑馬拉松、打球,反而運動過量,關節磨損的機率也大幅增加,林宗立醫師指出,「研究顯示,跑步遇到上下坡時,髖關節瞬間會承受四倍體重,而軟骨像車子輪胎一樣,跑愈遠、愈常跑,就越容易耗損,建議運動以增強心肺功能及肌力為主,一星期3次、一次30分鐘、心跳130下,避免過度運動或造成運動傷害。」

髖關節疾病讓你痛到不想走路!這些情況建議置換人工髖關節


髖關節退化最典型症狀是鼠蹊部疼痛或屁股痠痛、走路就痛、走不遠,雖然休息能暫時緩解,卻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軟骨磨損時,硬骨暴露出來,股骨頭與髖臼骨間沒有空隙,神經會很敏感,加上發炎反應,關節會感覺到非常脹痛不舒服,連止痛藥都無法改善,就會考量置換人工髖關節」,林宗立醫師說。

此外,飲酒過量或大量使用類固醇治療紅斑性狼瘡等免疫疾病,導致股骨頭缺血壞死,或女性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都可能提前手術置換人工髖關節。還有創傷患者,如髖關節脫臼、髖骨骨折、股骨頭、股骨頸骨折等,手術後骨骼恢復不良,或軟骨受傷導致早發創傷性關節炎,也可能要置換人工髖關節。

人工髖關節比一比!年紀大小、骨質好壞左右你的最佳選擇


人工髖關節如何取代正常髖關節?林宗立醫師解釋,人工髖關節包含兩個固定零件、兩個摩擦介面。第一個固定零件是髖臼杯,固定在髖骨上面,第二個固定零件是股骨柄,放在大腿骨中間,固定零件的表面結構與骨生長及穩定度有關;而兩個摩擦介面,分別是髖臼杯內側的墊片,以及股骨柄的球頭,球頭與墊片互相摩擦取代軟骨功能,所以也像車子輪胎一樣,會有一定的耗損,介面磨損速率決定了人工髖關節的使用年限。

常見人工髖關節材質及組合




選對人工髖關節鞏固活動力!聽從醫囑回診,關節陪你呷百二


術後照顧須遵照醫囑,林宗立醫師提醒,有些患者的骨質不是太好,穩定性不夠,要等到六星期、甚至三個月才能踩地,如果用3D列印髖臼杯增加穩定性,就可以早一點開始活動。不過千萬不可以操之過急,「人工髖關節要等骨頭長上髖臼杯才會牢靠,不然太早開始負重,髖臼杯會鬆脫,就又要再手術」。

林宗立醫師也分享,曾有一名40歲年輕患者,20年前治療血癌服用大量類固醇,股骨頭缺血壞死,置換金屬頭對塑膠墊片的人工髖關節,經過20年墊片磨破了,造成骨溶解、髖臼杯鬆脫,痛到必須就診,「我跟他說要長期工作,活動量大,加上骨頭品質不佳,建議使用3D列印髖臼杯跟維他命E墊片。」手術結果不僅固定效果好,活動到極限角度都不會脫臼,三個月後就恢復正常生活、回到工作崗位,患者忍不住感嘆「為什麼20年前沒這個東西,我就可以不用再換一次了!」

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若是成功,應該活動正常、無不適感受,因為人工關節本身不會有痛覺。林宗立醫師提醒,「如果術後不舒服,一定要找醫生照X光片檢查,確認位置有沒有跑掉、有沒有骨折或感染,一定要回診看,不能自己吃止痛藥。」

▲更多關節與骨頭知識 歡迎進入骨哥論壇: https://bonebro.com/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