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卓布拉克男友漸凍症病逝享年57歲,醫:漸凍症病友注意2關鍵延長壽命

84,125 收藏0
點選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HTML5 Audio! 讀給您聽
powered by Cyberon
編按:奧斯卡影后珊卓布拉克(Sandra Bullock)近日痛失摯愛。與其交往長達8年的攝影師男友布蘭登藍道爾(Bryan Randall)於5日不幸逝世,享年57歲。近日他的家人發表聲明表示,布蘭登藍道爾選擇不公開罹患漸凍症的消息,並在與病魔對抗了3年後平靜去世,並對醫護人員表感謝之情。

珊卓布拉克與布蘭登藍道爾最初於2015年相識,之後兩人一起出席珍妮佛安妮斯頓(Jennifer Aniston)與賈斯汀魯瑟斯(Justin Theroux)的婚禮,關係才逐漸為人所知。珊卓布拉克曾受訪指出,因為布蘭登藍道爾,自己的生活才能走上正軌,他是自己的「一生摯愛」,同時也是自己小孩的榜樣。

儘管兩人沒有結婚,但珊卓布拉克認為不需要結婚證書也能成為彼此忠實的伴侶,兩人共同養育了3個小孩,「這是有史以來最好的事情」。在確診漸凍症後,由於布蘭登藍道爾決定對病情保持低調,珊卓布拉克也花費許多心思照護,因此這幾年來兩人較少公開現身。

【早安健康/余宗翰報導】漸凍症是現代醫學仍難以治療的絕症,數年前,世界各地名人曾在社群上掀起「冰桶挑戰」(Ice Bucket Challenge)熱潮,藉由冰水灌頂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漸凍人」的處境,並認識「漸凍症」這個疾病,藉由這項活動,募款如今已超過2.2億美元,並投注於漸凍症的醫學研究。

而冰桶挑戰發起人昆恩(Patrick Quinn)也在漸凍症纏身7年後離世,享年37歲。他過世後,支持者也在他的臉書上留言:「我們必須發布昆恩今早逝世的消息,非常讓人感傷。我們將永遠記得他與漸凍症奮鬥的過程中,為大家帶來的啓發與鼓舞」。

多位名人罹患的漸凍症,會讓壽命大幅縮短



漸凍症與癌症、愛滋病等疾病被視為現代醫學也難以治療的絕症之一,其最著名的患者是聞名全球的天文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儘管霍金大腦運作如常,甚至能複雜計算、推理,身體卻漸漸失去包含說話在內的所有運動功能,僅能依靠手指、臉部肌肉與電腦對外發聲。被診斷出漸凍症55年後,霍金於2018年逝世,享壽76歲。

除了霍金以外,卡通《海綿寶寶》的作者史蒂芬‧海倫伯格(Stephen Hillenburg)也在2017年宣布罹患漸凍症,後於2018年以57歲之齡病逝;每年6月21日的「全球漸凍人日」,則來自於上世紀因漸凍症從紐約洋基隊退休的美國棒球三冠王盧‧賈里格(Louis Gehrig)。

台灣也有一位與漸凍症長期抗戰的「漸凍博士」 ─ 陳銀雪,學業優異的她一路攻讀到博士班,本來將與丈夫、孩子在美國展開新生活,卻突然發生無法握筷、走路無故跌倒的情形,最後不幸確診漸凍症,且判斷只能再活2年。

不過,堅強的陳銀雪罹病至今已長達25年,一直未在病魔前倒下;發病多年的她已失去絕大部分的行動能力,卻以無比的毅力訓練自己,用全身唯一能動的左腳大拇趾打電腦,努力為弱勢族群發聲,甚至多次冒著生命危險長途飛行,代表中華民國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友協會到國外參與會議,同時帶回醫療資源。

根據漸凍人協會官網資訊,漸凍症是「運動神經元疾病」的俗稱,患者因為運動神經元發生漸進性退化,導致全身肌肉萎縮、無力。運動神經元疾病依退化部位和好發年齡分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原發性脊髓側索硬化症」、「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漸進性肌肉萎縮症」等,其中,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是成人最常見的運動神經元疾病。

漸凍人協會官網提及,漸凍病友從確診到呼吸衰竭,平均壽命約3~5年,但其實漸凍症者的壽命變化很大,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宜中接受《風傳媒》訪問時表示,漸凍病友維持生命的關鍵是保持吞嚥功能、呼吸動作的順暢,以免缺乏營養、缺氧與全身器官損害以及肺炎,如果能維持好的照顧品質,就算功能喪失,病人的生命仍然能延長。臨床上有些漸凍症患者只能存活幾個月,但也有病人活1、20年以上。

台灣每年新增約千人患者,手腳無力可能是漸凍症前兆



根據漸凍人協會資訊,漸凍症的好發年齡為40~60歲,男女罹患比率約1.5:1(男性佔60%,女性佔40%),台灣每年新增至少460名漸凍症患者,但以盛行率0.5~0.6/100,000來看,台灣總罹病人數可能在1,000人上下。

北投健康醫院院長蔡清標指出,漸凍症初期症狀只是手或腳的無力,接著往身體慢慢延伸,漸漸無法蹲下起立、吞嚥與呼吸困難,最後只剩下眼睛會動,更嚴重者連眼睛都無法轉動。

關於漸凍症的起因,目前大部分仍未明瞭,蔡醫師表示,有85%患者的病源自運動神經不明原因萎縮,而源自家族遺傳的占約5~10%,剩下的5%源自重金屬中毒,如鎘、鉛、汞等。

中研院去年首次發現漸凍症的預測因子,未來有望做標靶用藥



是否會發生漸凍症難以預測,目前也沒有根治漸凍症的方式,但去年台灣中研院發表的研究成果給漸凍症治療帶來一線曙光。中研院的研究人員透過小鼠實驗發現,有一組微型核糖核酸mir-17~92,在運動神經元退化之前表現量會明顯下降,這個發現將來可做為預測漸凍症的生物標記。

另外,當研究人員在罹患漸凍症的小鼠體內增加mir-17~92的表現量,小鼠的運動能力不僅顯著增加,平均壽命也延長14%。目前漸凍症患者罹病後的平均壽命僅2~5年,未來有望利用mir-17~92做標靶藥物,延長漸凍症患者的生命。

參考資料:
  1. https://udn.com/news/story/6812/5036809
  2. 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1131115
  3. 周大觀文教基金會 〈漸凍博士─陳銀雪〉
  4. 漸凍人協會 〈疾病相關主頁〉
  5.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10773
  6. https://www.tpehealth.com/about_media17.html
  7. https://www.facebook.com/sinicaedu/posts/2248278152154619/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罹病七年後逝世,「冰桶挑戰」共同發起人享年37歲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