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濕多、氣血虛讓人易眩暈!紅茶溫脾養胃+3樣補氣去痰止眩

66,440 收藏0
點選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HTML5 Audio! 讀給您聽
powered by Cyberon
【早安健康/賴睿昕中醫師(翰鳴堂中醫診所院長)】

秋季眩暈



古籍《黃帝內經》中便已經對於眩暈有多種描述及名稱,像是「頭眩」、「掉眩」、「眩冒」、「目眩」等,像是最近夏天轉秋天最常出現的眩暈就屬於痰瘀型的眩暈,中醫認為暈眩與憂思惱怒、恣食膏粱厚味(油膩、高脂肪食物)、勞傷過度和氣血虛弱有關,可由風、痰、濕、虛引起,所以有「無風不作眩」、「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的說法。

風代表的就是情緒與血壓,痰代表身體對於於水分的調節氣化不利,導致的微循環障礙,虛代表本身氣血的不足,這三個因素都有可能讓我們維持身體平衡的器官發生障礙,眩暈就會發生。所謂維持平衡的器官包括內耳、頸深部知覺器、小腦與腦幹。因為人體上位頸椎會有神經纖維進入腦幹區,當頸椎骨關節有錯位或位移時,就可能壓迫到神經並且影響平衡器官的正常運作,引起眩暈的發生。

再者,位於枕骨下與頸椎關節間的椎動脈,也容易因為頸椎骨關節錯位,使通往大腦的血液受阻,造成腦部缺血的症狀,例如頭痛、頭暈、疲倦、反嘔、耳鳴、眼睛不適,以及注意力無法集中。

此外,當壓力大時,頸部的肌肉與血管會收縮,除了造成疼痛與僵硬感外,還會導致椎動脈供血不足而引發眩暈,而不當的飲食習慣也可能導致眩暈,餓過頭或跳過一餐會造成血糖下降,並引起頭暈,這時頭皮針灸可改善腦部血液循環,減少眩暈的機會。 


季節由夏轉秋時,常常出現眩暈的情況,主訴大多是不定時的眼前出現天旋地轉,令人十分難受。其中有些人曾在西醫門診做了許多檢查後都無發現異常,卻仍受眩暈所苦,吃藥僅能暫時緩解症狀但無法根治,甚至還會伴隨其餘不舒服的副作用,然而中醫對這類型的患者往往能夠有不錯的療效。

25歲的年輕上班族,每年夏天轉秋天時眩暈就會發作,經問診得知由於平時因為減重讓喝水量大增,以長時間高頻率的灌水方式來減重,工作又常久坐,像這種的眩暈便屬於痰濕水飲造成的,單純給予止暈藥物其實幫助不大,中醫的處理方式反而是溫化水飲,健脾化濕,才能真正有效的中止眩暈。


另外一個例子46歲外送員,他的工作時常需要長時間走動,也常需要搬重物,越是忙碌時眩暈越容易會發作,發作時服西藥可暫時緩解但停藥又發,前來就診時開立疏肝理氣及通竅的藥物如柴胡、石菖浦、天麻、鬱金,服用一週後病人眩暈的次數就從每天發作變成一週發作1-2次,之後續服兩個多月的中藥,方向改為補脾益氣的中藥如黨蔘、黃耆、炒白朮,眩暈便無發生,停藥後也都維持穩定不再發作。

改善入秋頭暈目眩,下一頁中醫師分享穴道與飲食保養法!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