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2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60多歲男子發病9天逝世
根據疾管署說明,病逝個案為高雄市岡山區60多歲男性,5月4日因上腹痛住院治療,5月6日起陸續出現發燒、頸僵硬、臉神經麻痺、吞嚥困難、聽覺障礙等症狀,經醫院通報及採檢確診日本腦炎,5月12日因病況惡化於院內死亡。另一個案為高雄市左營區70多歲女性,5月6日起出現發燒、喉嚨痛、嘔吐、暈眩、語速變慢、意識改變等症狀,目前持續住院治療。
兩案皆查無日本腦炎疫苗接種紀錄,平日活動地點皆以住家周圍為主,住家附近均有鴿舍、豬舍及水田等高風險場所,研判於居住地附近感染可能性較高。
台灣每年5~10月為日本腦炎流行季,6、7月為病例高峰。提醒民眾提高警覺,不可掉以輕心。
日本腦炎症狀有4分期,輕微者發燒頭痛、嚴重會意識改變甚至昏迷致死
衛福部指出,日本腦炎是感染日本腦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腦膜腦炎,受損部位包括腦、脊髓及腦膜。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大部分感染日本腦炎可能無明顯症狀,約1%的病患有臨床症狀,最常見為急性腦炎、頭痛、發燒等,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全身無力、甚至昏迷或死亡。
而根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熱帶疾病醫療暨防治中心」主任蔡季君所撰資料,日本腦炎的病程演進可分為4個時期,並有不同相關症狀:
- 前驅期(2~3天):發作快,主要出現頭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精神不安、發燒或輕微呼吸道等感染症狀。
- 急性期(3~4天):高燒,部分兒童會抽筋伴隨腦膜刺激現象,以及頸部、四肢僵硬、震顫、言語困難、小腦性的共濟官能喪失、神智不清,甚至在此階段昏迷或死亡。
- 亞急性期(7~10天):症狀趨緩,但患者需注意吸入性肺炎、尿路感染、褥瘡等問題。
- 恢復期(4~7週):期間較長,四肢僵硬、無力、腦神經異常等神經功能缺損仍持續。
日本腦炎的致死率約20~30%,而在存活病例中,約30~50%有神經或精神性後遺症。日本國立成育醫療研究中心研究所免疫過敏.感染研究部部長松本健治也曾於《超圖解免疫學》中指出,儘管約只有1/1000的人感染日本腦炎病毒後會發病,然而一旦發病,死亡率便會上升20~40%,即使存活,也有45∼70%的人會有精神障礙及癱瘓等後遺症;蔡季君也曾為文指出,神經性後遺症包括肌張力不正常、語言障礙、運動肌無力等;精神性後遺症則以脾氣暴躁、性格不正常為主;年輕小孩則可能產生智力不足現象。
日本腦炎傳染途徑,常透過蚊子吸血
《超圖解免疫學》中指出,日本腦炎病毒雖以日本為名,但其實廣泛分布於東南亞、澳洲等地。
綜合三軍總醫院以及衛福部的資料,豬是日本腦炎病毒的主要宿主,不過除了豬以外,其餘動物(如牛、馬、狗、貓等)一旦被日本腦炎病毒感染,病毒也會在動物體內繁殖。當蚊子叮咬動物時便會吸入病毒成為病媒蚊,接著若再叮咬人,人便會受到感染。而臺灣主要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要傳播媒介。
日本腦炎疫苗與疾病預防:兒童應按常規時程公費接種疫苗,日常3招預防病媒蚊傳染
蔡季君主任為文指出,日本腦炎目前無特殊藥物治療,只能依病情給予支持性療法。不過,預防勝於治療,因此,除了避免蚊子叮咬外,疾管署也呼籲,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為接種日本腦炎疫苗,避免因感染衍生嚴重後遺症,建議幼兒依照常規接種時程接種公費日本腦炎疫苗,出生滿15個月施打第1劑,間隔12個月施打第2劑。
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衛教資料,接種日本腦炎疫苗的常見副作用,多以注射部位疼痛、紅、腫等,此時可於紅腫處冰敷,2 天後熱敷。少數於接種3~7 天後可能出現輕微或中度全身無力、肌肉痛、易怒、食慾不振、發燒、頭痛等症狀,會在數天內恢復。嚴重過敏、昏睡或痙攣等症狀則極為罕見。
疫苗的保護力會隨著時間過去降低,建議居住/工作場所鄰近稻田、動物畜舍(豬舍、牛舍、雞舍等)等地,或要前往流行地區旅遊,有日本腦炎高風險的成人,至門診請醫師評估後自費接種疫苗。
除此之外,在日本腦炎的流行期間也應做好防蚊措施(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盡量避免在病媒蚊吸血高峰時段(黎明、黃昏等時間點)、高風險環境活動。
若無法避免,則應在身體裸露處使用含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或伊默克(IR3535)成分的防蚊藥劑。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一旦發病容易重症、死亡!日本腦炎最佳防疫解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