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病了!盛行率堪比糖尿病、高血壓,就醫比例卻不到2成!

10,684 收藏0
【早安健康/蘇冠賓醫師(台南市安南醫院 副院長)】 鬱見希望:憂鬱症創新治療(上)

憂鬱症是一個大腦的疾病,其盛行率跟糖尿病、高血壓不相上下,不僅危害個人的健康,也常因無法就學或就業導致失能,產生更為龐大的社會成本。

然而,現今的醫學對「治癒」憂鬱症仍是相當大的挑戰。2006年全球最大規模的憂鬱症臨床研究(STAR*D)分析結果令人相當驚訝:四千多位病患在為期三個月的第一線抗鬱劑嚴謹治療下,只有27%病情獲得緩解;當病患非常配合完成為期一年「四階段、合併藥物及非藥物的治療」之後,竟仍有三分之一的病人無法獲得改善!

台灣扁平化的精神醫療服務

根據台灣國健署的數據,國內約有200萬的憂鬱症病患,其中曾就醫求助比例不到20%,遠低於美國的57%。儘管憂鬱症治療建議應持續一年,這些鼓起勇氣就診的病患在一年內回診未達三次的比例竟高達32%。究竟排斥就醫及中斷治療的原因是什麼呢?

健保制度二十多年來大大提高了民眾的就醫可近性,病人享受了便利和負擔得起的醫療,但也因為給付制度偏重在藥物治療及急性期的控制,長久以來使得整合性治療的發展因而偏廢,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病患常因沒有其他治療選項而中斷治療,甚至改為尋求偏方或在復發與緩解之間反覆。


再者,精神科是高度仰賴專業人力的照護科別,人才養成不易,偏低的健保給付阻礙了各專業治療模式的發展及人力的投入,導致精神疾病的治療方式落後且扁平化。

目前台灣精神科病房多是提供較為制式的照護,治療效果不足且難以滿足病患的需求和就醫自主及尊嚴;此外,國內醫療院所的設置對於焦慮症及憂鬱症等身心症患者的治療並未有個人化醫療的觀念,治療過程未與嚴重脫離現實感的精神病患未作區隔,也可能造成身心症病患擔心污名化,因而排斥就醫。

借鏡國外的整合治療模式



在歐洲,身心疾病的治療發展非常蓬勃。以德國為例,住院病人有50%是不需藥物治療的,非藥物治療項目包括:精神動力治療、認知心理治療、經顱磁刺激 (TMS)、光照治療、營養和飲食建議療法、正念療法、藝術治療、音樂治療、KBT運動心理治療、肌肉放鬆訓練或運動治療等。七至八週的日間住院治療、十週的普通住院治療,無論是因病請假住院看診或醫療費用,都在社會認同、法律保護、和醫療保險給付之下接受照護。

如德國雷根斯堡大學醫院精神科病房,以多元整合的治療思維針對不同的疾病屬性規劃相關治療,可提供住院與半住院的醫療照護。

在波蘭的亞捷隆大學精神科,國際知名度並不高,但與台灣同樣是全民健保制度,也有著精神醫療費用佔總支出不到5%的困境,然而其臨床服務完整、專業且規劃用心,值得借鏡與學習 (待續)。

編按:作者接受完整的西方精神醫學訓練並帶領團隊在大腦醫學的轉譯研究深耕逾二十年。結合臨床及基礎實驗,發展憂鬱症如不飽和脂肪酸及經顱磁刺激等創新療法。期能引領憂鬱症的整合性療法的新思惟,從個人日常生活同時進行調節,配合醫療團隊的治療計劃達到更安全、療效更好的身心滋養。

圖說:波蘭亞捷隆大學醫院精神科急性病房,以英國positive and therapeutic milieu的照顧概念規劃,護理/心理/職能/社工/醫師等治療室和辦公室都在病房內。病患可自由來敲門,注重治療關係的建立,並將大部分的時間用在和病人面對面的互動上。


【讀更多】 參訪亞捷隆大學醫學院之精神科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台灣有200萬患者,曾就醫比例不到20%!創新治療如何「鬱」見希望?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