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照開刀割除20顆腸道腫瘤!遠離腸癌陰影這些養腸好食要知道

102,064 收藏1
【早安健康/余宗翰報導】「娃娃音始祖」林美照從2018年《種菜女神》之後就沒有新的作品,原來這兩年在調養身體。外表看不出來已經65歲的林美照,外貌保養得宜讓人稱羨,不過健康狀況可能已經亮起紅燈,先前經歷聲帶、耳石等關卡,近日又開刀從腸道拿出約20顆腫瘤,她格外注意自己的健康,也怕之後成為兒女的負擔。

腸道取出近20顆腫瘤,林美照不想成為子女負擔努力健身



根據《自由時報》報導,林美照近來動了不少手術,先是聲帶開刀、耳石脫落,今年5月又動手術從腸道取出近20顆腫瘤,最近還安排白內障手術,這些大小病痛讓她跑遍台北各大醫院,且屋漏偏逢連夜雨,她在例行健檢時被醫生警告,血糖、血脂、膽固醇都太高,肌肉量也嚴重不足。近年健康狀況屢出狀況,讓林美照擔心自己需要人照顧,將成為子女的重擔,所以強迫自己運動,坦言「我真的不怕死,但我不想『躺著活』!」

其實林美照過去受訪時曾提到,已過世的母親生前有失智症,不僅活得沒尊嚴,子女們為了照顧她也心力交瘁,所以自己只求「好死」,對生死看得很開。

腸道生出腫瘤就是腸癌嗎?腸腫瘤分兩種



將近20顆大大小小腫瘤在腸道,光聽起來就很可怕,尤其因為大腸癌這30多年來一直蟬連十大癌症榜首,新聞熱度十足,民眾對大腸癌並不陌生,也很容易將腸道腫瘤聯想在一塊。


其實腸道裡發生的腫瘤分為良性與惡性,但別把腸癌與腸腫瘤間的關係搞混了。所謂腸癌指的是惡性腸道腫瘤,反之則為良性腸腫瘤,而腸腫瘤依發生的區域可粗略分為「大腸腫瘤」與「小腸腫瘤」,其中小腸腫瘤發生腫瘤的機率比較低,多數腫瘤發生在大腸。

大腸良性腫瘤中常見的腺性瘜肉,或稱為「腺瘤」,發病率會隨著年紀增長而增加,根據台大醫院《健康電子報》,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洪基翔指出,雖然這是良性腫瘤,但也可能癌化為惡性腫瘤,也就是大腸癌,若大腸鏡檢查發現腺瘤分化異常或是大於1公分、或一次發現3個以上的腺瘤,就屬於高風險,建議一年後再追蹤。

小心了,《今周刊 生活i健康:你要知道的保健腸識》一書就特別指出,部分族群比較容易長腸道腫瘤,需特別當心:

  1. 年齡高於50歲。
  2. 男性比女性多:男性罹患大腸癌的人較多。
  3. 有家族病史:如果有大腸癌家族病史,尤其是一等親,就要提高警覺。
  4. 瘜肉:腸癌跟其他癌症不一樣,乳癌、肝癌沒有癌前病變,但腸癌有,比較直接相關的就是腺瘤性瘜肉,若能早期發現並切除掉,可降低日後惡性腫瘤的發生率和死亡率。
  5. 喜歡吃過度烹調的食物或紅肉:如果攝取過多紅肉,或常吃燒烤、油炸或過度烹調的食物會增加發生腸癌的機率。
  6. 身體活動量少:活動量或運動量太少,容易發生惡性大腸腫瘤。
  7. 吸菸、飲酒:菸與酒幾乎跟所有癌症都有關,大腸癌也不例外。
  8. 三高與慢性病: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內科部主治醫師邱瀚模解釋,心血管疾病多的國家大腸癌也多,此二者實在有非常多的共通點,比如三高 ─ 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

如何知道自己有無腸道腫瘤?可依自身罹癌風險選擇2種檢測方式

腸道腫瘤初大多沒有症狀,一定要記得「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金科玉律,而這就要倚靠醫院專業的檢查了,最常見的檢查分為非侵入性的糞便潛血檢查與侵入性的大腸鏡。

糞便潛血檢查的原理是,腸道瘜肉或惡性腫瘤可能會與糞便摩擦而流血,血液會附著在糞便上排出,因此可透過對血液的篩檢來預測腸道生出腫瘤的可能性。國健署指出,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者(有潛血反應),每2人就有1人腸道有瘜肉、每22人就有1人確診大腸癌。因為糞便潛血檢查的準確率有限,若是大腸癌高危險族群,醫師會建議做更準確的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是利用內視鏡觀察大腸內層黏膜變化,可有效偵測微小瘜肉或癌前病灶,對大腸癌的偵測率高達95%,準確率極高,只是大腸鏡的檢查比較麻煩,除了侵入式檢查令許多人卻步,為了減少腸內糞便阻礙內視鏡視線,受測者還必需在檢查之前服用瀉藥來清空腸道。

預防腸腫瘤從日常生活開始,下一頁營養學專家教你怎麼吃最抗癌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