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癢又起疹子,研究發現這1物能緩解過敏

19,178 收藏1
異位性皮膚炎是近年來許多小朋友會遇到的皮膚過敏問題,在台灣的小朋友有將近7%的盛行率。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過敏現象,而環境中的過敏原與PM2.5,都會加重症狀。

台灣保健食品學會秘書長──吳彰哲教授在「2020台日機能性乳酸菌研討會」中,分享關於「異位性皮膚炎」的研究成果。異位性皮膚炎,在全球人口中佔了1/5,有急性與慢性,很多患者,都伴隨著一年四季容易感冒的困擾,還經常有胃腸機能不佳、皮膚乾燥、體質瘦弱等問題,因為免疫力幾乎都耗在對抗皮膚的過敏反應上。

嬰幼兒的異位性皮膚炎,病症多出現於膝蓋、手肘、臉頰附近的皮膚,青少年及成人則好發於手腕、手肘、膝蓋或是腳踝的彎折處,臉部及頸部也常發生。由於異位性皮膚患者會因為皮膚發癢,而用手去抓,容易起疹子,起疹子後又會發癢,就這樣惡性循環,使皮膚「苔癬化」,變厚變硬,顏色也會變得比較深,使得皮膚表面看起來粗粗的、髒髒的。

異位性皮膚炎症狀 :


1.搔癢。
2.會有紅疹、溼溼的紅疹、瘡痂、皮膚表面變硬、皮膚細微剝落等症狀。
3.容易在額頭、眼睛、嘴巴四周、嘴唇、耳朵一帶、脖子、手肘內側、膝蓋後面、軀幹等處發病,而且容易出現在相同身體部位的左右兩側。
4.症狀不斷反覆出現。
5.嬰兒會持續兩個月以上,成人會持續六個月以上。

異位性皮膚炎的致病機轉相當複雜,與基因、環境、免疫功能及皮膚障壁的缺損有著密切的關係。急性期的治療以西醫為主,可依病況採用外用類固醇、口服藥、免疫抑制劑、紫外燈來對抗皮膚的發炎症狀,但如果長期使用或錯誤使用類固醇,會導致微血管擴張、銼瘡、多毛症等情況發生。

吳彰哲教授分享實驗發現,說明乳酸菌有以下特質,能改善腸道菌相、減緩過敏現象及異位性皮膚炎發生:
1.定植於腸道
2.協助消化
3.改善腸道蠕動
4. 避免壞菌滋生

吳彰哲教授表示,乳酸菌可減少T細胞往TH2發展,減輕異位性皮膚炎引起的發炎反應。「2020台日機能性乳酸菌研討會」除了探討困擾消費者的種種過敏症狀、成因、應對方法之外,也特別邀請日本學者分享「熱去活」L-137乳酸菌在調節免疫細胞功能、緩解過敏反應的功效。研究指出,連續攝取L-137乳酸菌八周後,可明顯感到健康品質的提升,對於改善發炎狀況,也有良好的效果。

很多人不知道原來皮膚問題和免疫功能相關。對此吳彰哲教授也特別提醒,攝取適當乳酸菌,透過調節免疫系統減少皮膚發炎,讓預防的效果優於治療的效果。

面對異位性皮膚炎,要積極的做好保濕與維持腸道健康,擺脫「異位」人生不是難事!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