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是風寒、濕熱作祟!自助止痛4穴位「通則不痛」

197,233 收藏1
【早安健康/賴睿昕中醫師(翰鳴堂中醫診所院長)】中醫認為,頭痛可以分作外感和內傷兩大原因,外感是由於外邪侵犯頭部所致,像是風、寒、熱、濕都可能導致頭痛,至於內傷頭痛多屬氣血不足,或是久病成瘀導致。一般來說外感頭痛通常發病急,病程也較短,內傷頭痛相較而言起病慢,但發作後病程較長且難以斷根。此外,這兩種頭痛也可能同時並存,表現為虛實夾雜的頭痛。


以下為大家介紹各種類型的頭痛以及對應治療方式。

風寒頭痛



風寒頭痛常在吹到冷風過後發作,好發於秋冬等氣溫較低的季節,另外像工作環境的冷氣直吹頭頸部也容易引發。這類型的頭痛,大多表現為頭部緊痛或是陣發的抽痛感,另外還可能伴隨肩頸僵硬及全身痠痛等症狀。平時陽虛體質、畏風怕冷或是喜吃冰涼的人較易好發此類頭痛,因為此類型的人體內陽氣虛弱,其體表抵抗外來邪氣的能力也較差,便容易受到一點風寒就引發頭痛。

臨床治療可選用葛根湯及川芎茶調散加減,虛象更明顯的則選擇小續命湯。而風寒頭痛發作時,可以自行先進行頭面部的肌肉放鬆按摩,用雙手拇指在兩側太陽穴及頭皮進行適度的放鬆性推揉,再用拇指從前額開始沿臉頰部到下頜,反覆推揉數次,再來可用拇指或食指揉壓印堂穴(兩眉中間)數次,同時可以搭配後頭部及肩頸的熱敷,對於寒氣的去除效果更佳。

此外,一般民眾風寒感冒頭痛也可用家裡常見的蔥白、紅糖、生薑各取適量後加水煎煮,去渣取汁,溫熱飲用後再蓋被臥床,使汗液適量流出,此法對一般風寒感冒後引起的發熱惡寒、頭痛等症狀都能夠有效緩解。

風熱頭痛



風熱頭痛則是常發生在夏天悶熱氣候,另外像是冬天泡澡過後,或是工作常處悶熱的環境也容易發作。此類型頭痛表現多為脹痛,發病較急,嚴重時還可能有頭痛欲裂的感覺,並伴隨面紅目赤、咽喉疼痛及便祕等情況。平時屬熱性體質或是飲食喜辛辣者受到風熱引動便容易好發此類頭痛。

比較特別的是,還有部分的風熱頭痛是由未及時治療的風寒頭痛轉變而來,寒鬱體內進而化熱而引發,因此用藥選擇上也要相對注意。臨床上對於風熱頭痛可選用桑菊飲或清空膏作為加減治療。

風熱頭痛發作時,可自行按摩穴位像是太陽穴(在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在兩眉梢後凹陷處)、大椎穴(低頭時,頸部後正中隆起最高且隨俯仰轉側而移動者為第七頸椎棘突。穴在其下方,即第七頸椎棘突與第一胸椎棘突間)。適度按壓上述穴位可有助於疏風清熱,達到緩解頭痛的效果。風熱頭痛時可以喝點清涼的菊花薄荷荷葉茶,有助於疏風清熱,清利頭目,減輕風熱所導致的頭痛不適。

風濕頭痛



風濕頭痛常發生在濕氣重、潮濕的天氣,尤其是下雨天和大太陽交替時更是容易發生。因為此時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大,體表濕度過高,汗不容易流出來,容易悶在體表,形成表濕。

此外,在淋雨過後或常處濕度高的環境也容易導致濕氣入裡,上犯頭部。此類頭痛的表現多為頭重頭昏,覺得有一層東西籠罩在頭部,而其痛感較風寒風熱頭痛較不明顯,但不適感持續的時間可能會較為拉長。


平時脾虛體質的人相較來說容易產生這類型的頭痛,因為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下降,外感濕氣後便會連同體內多餘的水濕一起上蒙清竅,造成肢體沉重疲倦、眼睛乾澀、肩頸痠痛緊繃感,另外消化機能也會受影響,引起胸腹悶脹、噁心嘔吐、腹瀉等狀況。此時可用清表濕的中藥如藿香、紫蘇、荊芥,再加上健脾祛濕藥物像是蒼朮、白朮、陳皮,都可以有效緩解風濕頭痛所引起的不舒服,臨床用藥上常用羌活勝濕湯加減來治療。

風濕頭痛發作時可以稍在肩井穴(先找到大椎穴,再找到鎖骨肩峰端,兩者連線中點即是該穴所在)提肩後快速放下或是拔罐,可快速緩解頭頸肩的緊繃,並疏散濕氣鬱滯的悶脹感。此外,按壓足三里穴(膝蓋下約四橫指、脛骨旁開一橫指處)、豐隆穴(膝蓋骨外側陷下處,與外腳踝連線的中點)可加強健脾除濕,緩解頭痛。一般民眾也可飲用紅豆水或黑豆水來清利濕氣,平時也能在湯品中添加適量的薏苡仁及生薑數片,有助於去除體內多餘的水濕。

氣血不足、血瘀、甚至女生經期,都可能導致頭痛,會有哪些症狀、該怎麼改善?下一頁看醫師更詳細的解析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