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飛機怕被傳染?外媒列4點注意:從座位、餐桌開始小心!

41,131 收藏2
【早安健康/余宗翰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球,在空間密閉且乘客組成複雜的飛機上難免會憂慮遭到感染;事實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就曾指出,搭飛機的感染風險高,建議國人近期盡量不要搭乘飛機。然而,若因商務需求,或是不願取消國外旅遊,仍會面臨搭機時的感染風險。

近日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訪問數位公衛專家、飛機從業人員,提供幾個搭飛機時的衛生防護建議。如果一定要搭飛機,可以參考專家建議,盡量降低感染風險。


飛機清理時間有限,搭機別碰清潔死角

飛機或許看起來比較整潔,但這不代表它有徹底消毒、清潔。以美國航空的環境來說,根據一份2015年「美國政府問責署」的報告,表明飛機機組人員其實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清理機艙,有一位員工更透露,雇主沒有提供可應對伊波拉病毒等傳染病的爆發的培訓。

紐約時報詢問美國艾莫瑞大學(Emory University)護理數據科學中心主任Vicki Hertzberg,Hertzberg表示,飛機未必都有妥善消毒,因此上機後最好不要碰觸可能沒有妥善清潔的死角,包括座位前方的置物袋、廁所門把等等,這些都是細菌最容易藏身的地方。


托盤桌恐是感染源



所謂病從口入,新冠肺炎病毒也不例外,病毒能透過嘴、鼻、眼睛3個部位入侵體內,因此吃飯時要特別小心衛生。Vicki Hertzberg在紐約時報裡建議,使用托盤桌時最好先在上面墊一張紙,再放上筆電等個人物品,而食品更是不能直接放在托盤桌上。

觸摸廁所門把最好隔一張紙巾防感染



新冠肺炎能透過糞口傳染,意思是,病毒帶原者的糞便可能有病毒,病毒會透過沖水或手部不小心觸摸而傳染出去;其中,廁所的門把沾染到病毒的機率最高。建議接觸廁所門把時最好要另外隔著一張紙巾,減少被帶有病原的廁所使用者感染。


坐靠走道座位要多加小心



FlyHealthy(暫譯「飛航健康」)研究小組曾觀察美國10個洲際航班上的乘客和機組人員,研究人們如何在機艙內走動,以及人與人之間接觸的次數和持續時間。研究後發現,以中程航班的搭乘過程中,坐在靠窗座位上的人比較不會離開座位,離開座位的乘客占約43%,而座位靠走道的乘客則高達80%。離開座位的機率越高,接觸到其他旅客,或是碰觸汙染源(比如廁所)的機率自然越高,因此增加了感染風險。

另外,坐靠走道座位的人與走道上走動的人接觸機率高;其中,最大的感染風險來自空服員,空服員若是病毒帶原者,因為與乘客的互動時間較長,容易把病毒傳染出去。根據研究,生病的空服人員可能感染4.6名乘客,而坐靠走道座位的人與空服員的近距離互動最長。

戴上口罩、勤洗手,但別過度擔憂



如果坐到靠走道的座位,必需提高衛生防護的警覺性。然而,其實不必過度擔憂,因為相比於一般交通工具,飛機的感染風險更低。國際航空運輸協會2018年的一份報告指出,飛機使用的高效空氣過濾器可與醫院手術室中所使用的相媲美,所以搭乘飛機比起公車、汽車等交通工具,感染傳染性疾病的機率較低。衛福部官網也指出,目前的研究顯示,經飛航旅行造成傳染性疾病散播的危險性極低,主因是大型飛機機艙的空氣有嚴格的品質控制,機艙內的換氣頻率是每小時20~30次,且再循環的空氣多會經高效濾網過濾,可去除大多數的致病原。

指揮中心監測應變官莊人祥曾表示,飛機在飛行過程中通氣量是足夠的,但在起飛與降落的時候通氣量會略為不足,且考量飛機遊客組成複雜,還是建議國人搭機全程戴口罩。除了戴口罩之外,謹記勤洗手、少觸碰臉部等原則,才能有效降低被感染的風險。

參考資料:
  1. https://www.iata.org/contentassets/f1163430bba94512a583eb6d6b24aa56/cabin-air-quality.pdf
  2.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A0Ig22vXR3SJz_m1CtcHTQ
  3. https://www.iata.org/contentassets/f1163430bba94512a583eb6d6b24aa56/cabin-air-quality.pdf
  4.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science/2020/01/how-coronavirus-spreads-on-a-plane/
  5. https://www.nytimes.com/2020/02/08/us/corona-virus-travel.html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搭機避免染病,外媒:餐桌、座位都得小心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