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部曲:食道癌
近20多年以來,臺灣食道癌患者增加約3倍,某些縣市甚至成長10倍以上,發生率增加100%以上,已經好幾年名列國內10大癌症之一。除此之外,食道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從早期多是60歲以上,到現在常有40多歲,甚至30多歲就罹癌的患者。
胃食道逆流四部曲的最終篇章是食道癌,但食道癌不見得就是人生最終篇章。治癒效果的好與壞,仍在於能否早發現早治療。過去,食道癌被認為是預後不佳、高死亡率高的癌症。主要是食道中沒有感覺接受器,以致食道癌早期幾乎無聲無息、不痛不癢,很多人是到吞嚥困難才驚覺不對勁而就醫。此時腫瘤大多已侵犯到肌肉層,屬於中晚期了,約7成患者發現時都是第3期後,5年存活率僅剩18.3%。
其實,最常見的食道癌仍以菸、酒、檳榔、愛喝熱飲造成的鱗狀上皮癌為大宗,約占食道癌9成以上,這與胃食道逆流引起的食道腺癌不同。雖然胃食道逆流患被認為可能與食道癌有關係,但主要是胃酸逆流灼傷食道,病灶以食道下段為主,所以逆流者不必過度緊張。但若屬於高危險群,則應該特別留意,改善不良習慣與預防性篩檢是很重要的。
誰是食道癌的高危險族群?
在臨床上,我看到的食道癌患者,多半是以辛苦的勞工階級為主,其中有高達9成都是40~60歲的家中經濟支柱。很多患者就語重心長的告訴我,不是自己不願意積極接受治療,而是一旦開始治療,就無法繼續工作,家裡就會過不下去,所以最後面對治療只能選擇用消極的態度來面對。應該格外注意的是,除了有抽菸、喝酒和嚼檳榔習慣的人,某些特殊情況也可能是食道癌的高危險群。
胃食道逆流的老年患者有高頭頸癌風險?
由於食道癌早期沒有特殊症狀,很多患者會以為自己是胃食道逆流,甚至未經專業醫師診斷,直接買成藥吃。直到喉嚨卡住、吞不下去才發現罹癌。確實,大部分有這些症狀的患者,一開始都是良性疾病,包括胃食道逆流、心因性喉球症等。唯有提早檢查,才不會延誤病情。根據日本醫學界研究,食道癌長大1倍平均需要6個半月左右。當然,也有少數患者僅1個月癌細胞就翻倍成長。
根據最新JAMA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研究報導指出,有胃食道逆流病史,且年齡大於65歲的病患,確實有較高的機率罹患頭頸癌,包括食道癌、喉癌、鼻咽癌與鼻竇癌等頭部與頸部以上的癌症(一般把腦瘤排除在頭頸癌症之外)。
此分研究分析美國13,805位有頭頸癌並大於65歲以上病患,與另外13,805位沒有罹癌但其他因素相近的病患做比較統計,結果發現胃食道逆流與各頭頸癌有很強的關聯性。有鑑於此,針對有胃食道逆流病史的食道癌高危險群,都會建議進行完整的相關性檢查,以防有漏網之魚。
所以胃食道逆流的患者最好要早點治療,盡可能控制病情,反覆拖延的話,有時候小病會拖成大病。除此之外,多留意獨居的親戚長輩,因為很多老人家會以為身體不適,是自然器官退化造成的,加上不想麻煩年輕人乾脆選擇隱忍,等到發現時症狀都很嚴重,像是胃食道逆流、食道癌和胃癌等,都是胃腸科很常有的老人疾病。
本文摘自《跨科會診‧終結胃食道逆流》/吳文傑、陳保仁等(國內11位醫療權威)/原水文化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