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飲食卻早死?因為:脂肪酸
接下來,讓我們從食物和疾病關係的大型調查來探究細胞分子矯正吧!
第一個調查是,1970年代,由丹麥的戴柏格博士(Dyerberg)等人,針對格陵蘭的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和居住在相同緯度生活的丹麥人之間的疾病差異,所進行的比較研究。
當時,因紐特人沒辦法保存食材,所以幾乎不吃蔬菜,而是以海豹、北極熊的肉作為主食。儘管飲食生活並不均衡,但他們的心肌梗塞死亡率卻相當低,癌症和過敏性疾病也相當少見。
另一方面,雖然丹麥人位於相同緯度,自然環境也類似,但丹麥人有暖氣,同時也能保存食材,因此,他們攝取的蔬菜比因紐特人多;蛋白質的攝取來源則更豐富,包括牛、豬、羊等多種肉類。
就總卡路里來看,這兩者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來自脂質的卡路里也是相同程度。
然而,丹麥人的心肌梗塞死亡率卻比較高,中風、癌症、過敏疾病的罹患率也高於因紐特人。儘管雙方皆攝取相同程度的脂質,疾病的罹患率卻有很大的差異,這是因為脂質所含的脂肪酸比例有所差距。
相較於丹麥人, 因紐特人血液裡面的脂肪酸,含有豐富的EPA(Eicosapentaenoic Acid ; 二十碳五烯酸)。儘管因紐特人因為海洋全年冰凍,沒辦法捕魚,而以海豹和北極熊的肉作為主食,但他們的血液中仍然含有許多魚油富含的EPA。原因很簡單,因為海豹和北極熊的餌食幾乎都是魚。
再介紹另一項有趣的研究。那就是1970年代,芬蘭的最大首都赫爾辛基(Helsinki),以上班族為調查對象,觀察經飲食指導後所造成的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變化。
結果發現,位於北歐的芬蘭,心肌梗塞等心血管障礙的發生率普遍偏高。研究人員認為,血液中的膽固醇是導致動脈硬化的原因,因此他們指導調查對象減少動物性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取,同時增加植物性油的攝取。
為提高研究的精準度,這項研究把調查對象分成實施飲食指導的實驗組,和沒有實施飲食指導的對照組,並進行為期十年以上的長期觀察。
結果,儘管實驗組以降低膽固醇值為目的, 克制雞蛋、膽固醇和動物性脂肪的攝取,但在實驗組和對照組之間, 膽固醇值並沒有太大變化。
經過10年的追蹤期間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機率產生了顯著差異,實施飲食指導的實驗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有增加的趨勢。再進一步持續觀察,兩組的差異變得更大,研究因而宣告終止。
原來關鍵差異在吃的食物!下一頁告訴你:愛斯基摩人的飲食到底有什麼祕密,能讓血管一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