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只想一個人…」面對失去至親的親友,請給他有人陪伴的獨處空間

23,698 收藏0
【早安健康/陳永儀(美國執業臨床心理師)】 經歷重大事件,個人的整個系統都會受到撼動,甚至當機。

星期五,晚上八點

距離E.J.父母過世有一陣子了。經歷人生中重大事件的時候,屬於我們個人的這整個系統都會受到撼動,甚至可能當機,也有時內部零件會移位。在重新開機跟歸位的期間,是很耗損系統能量的。在處理病人心理狀態的同時,心理師也需要注意他們的身體健康。


「E.J.,你最近吃飯跟睡眠的情況怎麼樣?」我問。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是睡不好,或吃不下,都是可以預期的,但我要確定她至少是有吃有睡,沒有傷害自己的想法或意圖。我要在維護E.J.的基本健康和安危的前提下,才能進行心理諮商或治療。

至於E.J.目前的狀況是否達到符合心理疾病條件的診斷標準,那會是另一個考量。特別是關於失去至親好友時的心理衝擊,當超出了可接受的悲傷程度,有沒有一個上限的標準,可被診斷出是心理/精神疾病?這不是一個可簡單回答的問題。

診斷條件的標準,是根據美國精神學會所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所制定,目前已經到第五個版本了(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每一次修正的版本,都希望能反映出最新的研究結果。在第五版出來之前,前一個版本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 IV-TR)中特別註明:失去至親好友的兩個月內,要謹慎,不要輕易下「重度憂鬱症」的診斷,也就是說,失去親人或好友的兩個月內,如果出現類似重度憂鬱症的現象,可能是可以接受的傷慟反應。

不知道在我們所處的文化或社交環境中,大家有沒有一個公認的時間,若是超過了這個期間,失去親人的人還沒有大致恢復正常作息跟狀態,就會被覺得很奇怪,不能被接受,甚至覺得可能是生病了,需要協助呢?其實,社會大眾對這方面的認定並不是很一致的。

例如,一位員工的直系親屬過世了,在請完喪假後回公司上班,但是表現與努力程度都不如從前,他的上司與同事會諒解多久呢?即使失去的親人都是直系親屬,父母跟子女的過世,給人的感受就很不一樣:特別的是,父母若是高齡過世,大家預期當事人會比較快恢復;若是子女過世,因為不符合常規,周圍的人會假設當事人受創比較重,難以恢復,也就會比較可以寬容當事人,給他們多一些的時間。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無形的時鐘,有意無意,會用這個時鐘來設定我們對別人的期待與要求。

親友過世時的悲傷,與憂鬱症有所不同



古時候,父母過世要守孝三年。當這樣的觀念被質疑時,孔子在《論語》中說:「……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孔子的意思是:兒女出生時,要三年才能離開父母懷抱,所以守喪三年,本是天下應該通行的喪期。難道你不該回報父母這養育三年的愛嗎?

這應該是禮數。至於心理的適應和情感的恢復,因為個人差異很大,所以不容易界定一個客觀的標準,也只能取一般人的平均時間了。

根據過去的研究顯示,大部分的人會在失去親人後的十二到十八個月內適應改變,恢復正常的生活作息。在這一年到一年半之間,是很重要的時期,因為當事人通常會需要適應這第一年沒有對方的日子:第一年沒有爸爸的生日,第一年沒有媽媽的中秋,第一年沒有他們的除夕……。

你知道嗎?親友過世時所經歷的悲傷,與憂鬱症的症狀其實並不同。下一頁看更多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