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會好奇:關節活動度很重要嗎?改善關節活動度有什麼好處呢?
關節是一個樞紐,扮演動作的軸心或者支點的作用;靠近關節最深層的組織,是關節囊或韌帶組織,這是穩定關節的第一層結構,再往外則是肌肉和肌腱,這是穩定關節的第二層結構。
雖然肌肉可以扮演穩定的角色,但是如果關節周圍的肌肉緊繃,或者肌肉張力不對稱的話,就會綁住、卡住關節,把關節的轉動軸心拉歪,接下來就會導致關節活動的角度變差。
同時,如果關節不在最佳的轉動軸心位置運作,就容易磨損關節軟骨,久而久之就會導致關節提早發炎、退化。因此,如果發現關節活動度變差,通常表示關節的轉動軸心可能已經出現偏差,此時如果可以利用滾筒或按摩球先自行放鬆關節周圍的肌肉,改善關節的活動度,那麼關節的轉動軸心就有機會能回歸正軌,讓關節免於磨損、維持健康狀態。
然而,關節活動度受限的狀況很常見嗎?是的!舉例來說,因為現代人大多是坐姿的生活形態,不管是工作或者在家,都是坐著比較多,長期下來,屁股(髖關節後側)呈現鬆軟無力的狀態,而鼠蹊部(髖關節前側)則是被擠壓成縮短的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當我們離開椅子要去運動時候,不管是打球還是跑步,其實髖關節並沒有準備好,前側的關節囊和肌筋膜依然緊繃,整體是一個微微彎曲的狀態。但是大腦卻沒有察覺,以為這個「微微彎曲」的狀態是正常的、是已經打直的,因為坐姿生活形態的人,大腦已經太習慣髖關節是九十度彎曲,所以微微彎曲在大腦裡的感受就是「根本沒有彎曲、已經很直了」。
這就是因為坐著的時間太長,導致關節本體感覺在大腦裡被錯誤設定的結果。如果帶著實際上微微彎曲,大腦卻以為已經伸直的髖關節去運動,髖關節周圍的肌肉就需要花更多的力量才能夠穩定關節。
同時,以微彎的髖關節來說,轉動軸心已經偏移,在跑跳時產生的地面反作用力,就無法順利的經由髖關節往骨盆和脊椎傳送過去,地面反作用力有一大部分會停在髖關節並給予衝擊,長期下來就會導致髖關節磨損、發炎。
諸如此類的狀況,不只發生在運動中,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見,帶著不自覺角度已經受限的關節,長期承受各種外力的衝擊,一樣會讓關節軸心偏斜、拉扯肌肉,讓肌肉緊繃,產生「緊繃痠痛→關節歪斜→肌肉更緊繃」的負面循環。
人體要「日常小保養」才不會故障!下一頁繼續看避免關節磨損的保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