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癌容易亂跑!併發症多且危險,治療方法有哪些?
腎細胞癌是一個血管比較豐富的腫瘤,通常腎癌腫瘤有沿著腎靜脈生長的特性,轉移風險大,到了第三期或第四期,代表可能發生遠端轉移或淋巴轉移,最常轉移的部位為肺部,再來則是骨骼、肝臟、腦部,因而可能併發其他危險併發症。
吳勝堂醫師說明,若是腎癌第一期、第二期,腫瘤還侷限在腎臟內,沒有往外侵犯或擴展,目前還是以手術為最好的治療;如果到了第三期或第四期,腫瘤已經侵犯超出腎臟包膜、甚至轉移,則以標靶藥物與免疫治療較有效果。
腎癌前兆不明顯,如何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癌症越早發現就能越早治療,但由於腎臟細胞癌早期不易有症狀,三軍總醫院建議,40歲以後最好一年至少接受一次身體檢查,透過超音波、小便檢查、電腦斷層攝影等定期健檢及早發現,若有血尿、腰部疼痛、腰部摸到腫塊等症狀時,應儘早就醫,以免貽誤治療良機。
距離台灣人更近的,是慢性腎衰竭:醫師點名傷腎三大地雷
腎癌在台灣雖不在十大癌症之內,威脅也不容小覷,而距離台灣人更近的,恐怕是慢性腎衰竭。台灣又有「洗腎之島」的惡名,慢性腎衰竭患者約有200萬人,洗腎人口突破8萬人,但還有許多人不知道自己其實已是早期腎病的患者!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分析,慢性腎衰竭是一個下游的結果,比如台灣有將近200萬名糖尿病患者,約有3至4成的患者經過30年後會走到需洗腎的程度;還有高血壓造成的腎病變,約有2成高血壓患者經過30年後必須洗腎,這些疾病經年累月破壞腎臟,正是導致台灣人腎臟生病的前兩名禍首。其它原因包含未遵醫囑錯誤用藥、水份喝不夠、喜歡吃油鹽糖與精緻澱粉等飲食習慣,都是台灣人最常見的傷腎地雷。
說到底,想預防腎病、慢性腎衰竭,得再向前追溯一步,從「代謝症候群」開始防起。洪永祥醫師認為,40歲是一個重要的分界點,年輕時代謝功能旺盛,但40歲後代謝下降,一旦飲食過量,超出身體的代謝功能,身體也就開始老化。健康之道無他,得從日常生活調整,不妨從改變飲食、多吃蔬果、多喝水,保持運動習慣、加強代謝力做起,唯有讓身體代謝維持在年輕狀態,才能幫助自己走上健康這條路。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