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姓阿嬤數月前在右邊腋下摸到不明腫塊,雖無不適,仍前往診所就醫,一度以為染上貓抓熱,但診所醫師表示,除淋巴腫大外,並無倦怠、食慾不振、虛弱、寒顫或全身酸痛等疑似貓抓熱的症狀,建議再到大醫院檢查。直到4月,施姓阿嬤到衛福部彰化醫院檢查,外科醫師李忠懷診斷,阿嬤的腋下腫塊達7.8公分,是由右手大拇指的「痣」病變所引起的轉移,切片確診為第四期惡性黑色素瘤,且腫瘤厚度達0.75公分。
李忠懷醫師解釋,施姓阿嬤右手拇指的黑痣在指腹、指甲片各有一顆,指腹的痣癌變為結節狀黑色素瘤,指甲片上的痣癌變為肢端黑色素瘤。考慮到患者年事已高,目前以口服藥物控制病情,待腫瘤變小再評估進一步切除。
施姓阿嬤說,早在30年前右手拇指就長出痣,跟了她30年都相安無事,而且不痛不癢,便沒有留意到痣的外觀變化,且一年前做過健康檢查並沒有異樣,直到近日摸到右腋下腫塊才驚覺不對勁。
李忠懷醫師進一步說明,這種肢端黑色素瘤,顧名思義好發於四肢末端,是東方人最常見的類型,卻容易被誤認為香港腳、疣或是潰瘍,而輕視病情,尤其長輩對皮膚病灶可能疏於警覺及防護,導致延遲就醫時間,加上黑色素瘤很容易轉移,致死率也很高。
繼續看下一頁:一旦發現痣有6種變化就要檢查,當心是皮膚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