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中高齡長者,是一門須要專業知識與技術的學問。
以荷蘭、德國、日本流行的一種「青銀共居」而言,通過優惠補助等手段,邀請居住都會區的銀髮族釋出空房,再媒合都會區謀生的青年,與銀髮老人共同生活,以達到彌補長照人力缺口、跨世代經驗傳承、消解年長者生活寂寞感,以及青年經濟壓力等多重目標。
然而,複製這種混齡居住模式,實際上有相當門檻,亦即共居的青年,不一定具備照顧中高齡長者所需的知識與技術,更不太可能長期居住於此。曾有人說:「青銀共居的老人是住客,年輕人卻是過客。」因此,若無完善的配套措施,也可能影響長者心理健康,讓青銀共居變得曲高和寡。
事實上,就算是自己最熟悉不過的親人,應允承擔照護年長者的責任,但這承諾能否兌現,誰也說不準。
尤其當年長者的健康出現較嚴重的狀況時,要求處於壯年的兒女感同身受並隨侍在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今日的家庭模式與社會型態已然轉變,人們多數組織核心家庭,大部分時間又投入職場,光是期待自己孩子的短期陪伴與照顧,就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更遑論奉養終老。
事實上,第一次照顧年長者就像剛當上爸媽一樣,都是需要學習的。新手父母可能因為不諳照顧嬰幼兒的方法,而導致意外;自己的兒女,也可能因為不認識老年人需求,造成兩代之間的摩擦與衝突。舉例來說,中高齡長者若是記憶力退化,不安全感遽增,連帶言語行為都不受控制,兒女是否都能「耐煩」且溫順相待?相信對誰都是個疑問。因此,兒女除了意願,也要建立「識老」的認知,並學習陪伴照護的方法與技巧。
案例故事中林董的想法可說是未雨綢繆,即便兩個兒子還不能理解。林董或許從照顧自己母親的經驗中,了解照顧長者與兩地奔波的真實情況,不是光靠一片孝心即扛得起。又或者林董從陪伴髮妻復健、打掃別墅的過程中,逐漸體悟老年生活的許多面向,也必須有所調整,老家反而不適宜「養老」。又或者說穿了,林董一生闖蕩,早認識到倚靠他人終不保險,自立圖強才是上策。
林董是不是已進一步認識到,與其將自己的晚年,交給事業家庭兩頭燒的兩個寶貝兒子,不如審慎規劃,委託專業呢?
本文摘自《董事長說故事:共居、共餐、共學、共樂的老後人生》/楊子敬(潤泰集團潤福生活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商周出版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