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缺乏鐵、蛋白質,對孩子會有負面影響
如前所述,一旦身體缺鐵,就會使血清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遞物的製造受到影響,進而導致容易出現固執性格,對微不足道的小事感到暴跳如雷。儘管如此,大多數的人在其他人面前或公共場合,會隱藏這些負面情緒,不會表露出來。
然而回到家裡,這種負面情緒就會表露無遺,尤其對於自己的孩子,更容易表現出內心直接的情感。
例如孩子沒有立即做出回應、功課沒有完成,這些小事會使患者出現焦躁不安、大動肝火等情緒,並大聲斥責孩子,更有人因此動手打小孩,結果之後又自責「我說得太過分了」「我做了很糟榚的示範」,從而陷入情緒低潮當中。
一旦家中出現這種狀況,孩子就會變得畏首畏尾,每天都在恐懼當中度過。
這樣的情況長期累積,有時甚至會導致孩子出現拒學、抽動障礙(Tics)等身心疾病的症狀。
因此首要之務就是先改善母親的缺鐵狀態,只要母親的精神狀態好轉,便能寬容孩子犯下的小小過失。
當然這裡所指的寬容並非一味寵溺孩子,但在責罵時,能夠以冷靜態度來教誨,讓孩子的內心不再抱著恐懼。來本院求診的女性多半皆帶著幼兒。
我常暗自思考,既然母親有缺乏鐵、蛋白質的問題,那麼是否會對孩子造成影響呢?
小孩天生就喜歡黏著大人撒嬌,可是我卻發現這些患者的小孩多半都特別躁動,從專家的角度來看,這些孩子可能有不少皆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或LD(學習障礙)等心理疾患。
母親的檢查結果一旦呈現鐵蛋白質30以下、BUN(尿素氮)10以下、三酸甘油脂(標準值為50∼149mg/dl)150以上,那麼就表示有「鐵、蛋白質不足+醣類過剩」的問題。
過去的人誤以為脂肪攝取過量會導致三酸甘油脂增加,如今已知三酸甘油脂上升的原因並非脂肪攝取過量,而是飲食生活中食用過多醣類所致。
倘若醣類攝取過量,不僅會使血糖值上升,同時還會分泌胰島素,並將醣類轉化為脂肪;換句話說,三酸甘油脂過高,是醣類過剩的一種表現方式。孩子從嬰兒時期開始就以缺乏鐵、蛋白質的母乳為主食,斷奶後如果飲食又和母親完全相同,那麼小孩自然也會因「鐵、蛋白質不足+醣類過剩」造成營養失衡,身體恐怕也有維生素B群、鋅、鎂不足的疑慮。因此不管母親或小孩,都要對正確的飲食觀念加以重視。
嬰幼兒缺鐵原因在於母親懷胎時鐵、蛋白質不足
因鐵蛋白值過低而造成缺鐵性貧血並非大人的專利,幼兒身上同樣也會出現缺鐵症狀。
兒童的正常鐵蛋白值在100∼300之間,由於出生時從母親身上取得充分的鐵質,因此直到出生後約六個月以前,鐵蛋白仍可維持在相當高的數值,可是若之後母親在身體缺鐵的狀態下持續哺餵母乳,抑或餵食不含必需營養素的副食品,那麼鐵質就會以極快的速度流失。
「孩子體重總是無法上升,或者處於成長期,身高卻一直停滯不前」,有時父母會在孩子明顯生長遲緩的情況下,才發現孩子營養失衡,也有兒童是在更早之前就出現躁動不安這類過動症狀。
前面提到,兒童的正常鐵蛋白值在100∼300之間,女孩子的鐵蛋白值只要低於30,就屬於嚴重的缺鐵,而男孩子對缺鐵較無抵抗力,因此只要鐵蛋白值不到50便為嚴重缺鐵,這樣的狀態和發展障礙等臨床症狀有極高的相關性。
母親缺鐵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身體發展,具體而言,若母親曾有過「懷孕時驗出貧血」「得過產後憂鬱症」「產後出現恐慌症」等經驗,那麼就可確認母親的確有缺鐵問題,孩子出現缺鐵症狀的風險也大大提高。
一旦有所疑慮,那麼奉勸家長最好要儘早帶孩子到小兒科檢驗鐵蛋白值,只要及早發現治療,能大幅降低改善臨床症狀的難度,年紀越小,越容易改善。
治療時以鐵劑做為處方,也可以使用螯合鐵的營養補充品(甘胺酸亞鐵)。因為兒童的鐵蛋白值會以一個月約10左右的幅度提升,所以用六個月左右的標準投予鐵劑即可。
本文摘自《缺鐵:吃對鐵遠離憂鬱症、恐慌症,精神科醫學博士的臨床實證╳飲食療法》/藤川德美(醫學博士)/世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