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證實食鹽含塑膠微粒!專家:累積體內恐有危害

61,765 收藏0
【早安健康/鍾佩錦報導】海洋垃圾愈來愈多,尤其是塑膠汙染更是嚴重!環保署日前公布調查,自來水、海水、沙灘沙礫、貝類等大部分樣品都檢出微型塑膠。清華大學研究團隊更發現,台灣的「食鹽」中也含有「塑膠微粒」,片狀、條狀和顆粒狀塑膠微粒的數量難以估計,其中又以粗鹽含量最高。

塑膠微粒是什麼?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的定義,塑膠微粒指的是小於0.5公分(5mm)的塑膠碎片,可分為三種來源,第一種是塑膠原料,將其融化後製成更大的塑膠物、塑膠片,第二種是大塊塑膠分解後的小分子,第三種則是纖維,來自聚酯纖維等的合成織物。

自去年起各國就陸續發表海鹽遭汙染的消息,塑膠微粒容易快速遭生物攝取,若經過食物鏈,最終恐將回到人體,其傷害比大型塑膠碎片更高,成為近年全球關注的環境議題。

雖然目前尚無研究證實塑膠微粒對人體有危害,但紐約州立大學弗雷多尼亞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Fredonia)化學系雪莉.梅森(Sherri Mason)教授認為,塑膠微粒會黏附有毒物質,例如塑化劑、雙酚A、重金屬等,若微小顆粒進入器官累積,可能與部分癌症、精蟲量稀少、過動症及自閉症有關。

水中有塑膠微粒怎麼辦?



根據環保署的檢測,自來水的100個清水樣本中,有44件檢出塑膠微粒,每公升有0至6根纖維,原水的23件有14件檢出,平均每公升有0至8根塑膠纖維。

台灣自來水公司副總經理吳振榮表示,這樣的數值不但低於國際文獻,更遠低於瓶裝水,因此還是建議民眾盡量使用自來水,降低瓶裝水的用量,也能避免包裝成為汙染來源。

台北榮總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表示,民眾不用恐慌,塑膠微粒的粒徑若大約在2到5公釐,進入人體可代謝排出;他認為,塑膠微粒出現在自來水中,可使用逆滲透過濾處理,這方面政府應協助國人,為國人飲用水把關。

食鹽中有塑膠微粒怎麼辦?



根據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指出,西班牙學者實際檢驗21種常見食用鹽,發現每一種都含有塑膠,研究結果登上自然(Nature)期刊集團旗下的《Scientific Reports》期刊。這些食用鹽中,最常見的塑膠是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也就是寶特瓶的材料。

雖然目前學者大多認為,個人食鹽的攝食量所累積的塑膠微粒,不大可能對人體造成顯著的健康風險,但日常生活中民眾仍可用低鹽飲食、多元鹽的攝取及多喝水、加速身體代謝等方式盡量避免。

塑膠源頭減量才是重點



海鹽並不是唯一會累積塑膠微粒的食物,從各種來源累積的塑膠微粒一樣無法忽視。環保署主秘蔡鴻德說明,塑膠微粒是因棄置在環境的塑膠垃圾經風吹日曬等作用「脆化分解破碎」而產生,因此「源頭減量」、盡量減少使用塑膠製品非常重要。

國外也有學者認為,除非人們想辦法降低塑膠汙染,否則總有一天,塑膠微粒在食物裡的濃度就會累積到無法忽視的程度。

食鹽和水含有塑膠微粒,有一部分和嚴重的海洋汙染脫不了關係。環保署呼籲,微型塑膠汙染的解決方案不能止於末端防堵,期望民眾「自備、重複、少用」減少一次性產品的使用,配合減塑運動、落實垃圾分類並確實做好回收工作,才能減少汙染,保護珍貴環境。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