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瘜肉會癌化嗎?醫:這3種大腸瘜肉不能切除

98,165 收藏1
點選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HTML5 Audio! 讀給您聽
powered by Cyberon
【早安健康/魏柏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任)】 什麼是大腸直腸瘜肉?需要治療嗎?

雖然不是所有瘜肉都會轉變成大腸直腸癌,但以大腸鏡或影像學檢查發現瘜肉時,尚無法從大腸鏡的影像確認瘜肉屬性,所以一旦發現長了瘜肉,一定要做切除或切片檢查,以確定是良性或惡性,然後才能判定後續需不需要追加其他治療。

所謂大腸瘜肉是指腸道黏膜表面的突出物。大腸直腸瘜肉有多種形態,不是所有腸道瘜肉都會演變為惡性腫瘤,因此並非腸道長了瘜肉就一定會得到腸癌。目前醫學研究證據可確認的是,腺性瘜肉會演化成大腸癌,這個轉變期約需五至十年的時間。

通常瘜肉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一般人通常是在體檢時,或作大腸直腸檢查時才會發現。少數瘜肉體積長得較大時,偶爾有出血情況而使糞便產生潛血反應,而瘜肉愈大,癌化的可能性就會提高。

腺性瘜肉是大腸癌病變前身



臨床上大腸直腸瘜肉可分為兩大類:腺瘤性瘜肉及增生性瘜肉。腺瘤性瘜肉可再細分為管狀腺瘤(tubular adenoma)、管絨毛狀腺瘤(tubulovillous adenoma)、絨毛狀腺瘤(villous adenoma) 等三類。大於二公分的腺瘤性瘜肉發生癌變機率很高,是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因此定期篩檢及早切除治療,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預防之道。

目前增生性瘜肉被認為不具癌變的能力,但傳統大腸鏡無法判別增生性瘜肉與腺瘤性瘜肉的區別,因此目前新式的大腸鏡:窄頻影像內視鏡Narrow band imaging (NBI),可藉由特定光頻照射,使腸道黏膜、瘜肉等產生類似染色效果,加上放大內視鏡(magnifying endoscopy)可將標的物放大八十倍,即可清楚地顯現瘜肉表面紋路、黏膜表層病變,以及微血管病變等等,如此便可早期找出腸道黏膜的微小病變與肉眼無法分辨的早期癌,輕易判別是增生性瘜肉或腺瘤性瘜肉。

三種不能切除瘜肉的情形

腺性瘜肉只能經由大腸鏡檢查的方式,才能被診斷出來,只要它長得夠大,在體內存在夠久,就有很大的機率變成大腸直腸癌,所以只要發現有瘜肉,就需要做切除及切片檢查,這種預防性的作法可以降低成為大腸直腸癌的候選機率,在做大腸鏡檢查時大多數的瘜肉都會被切除,但仍有少部分例外,這往往讓民眾感到疑惑。

在做大腸鏡檢查的過程中發現有腸道瘜肉時,醫師大多會切除瘜肉,不切除的原因是因為有些瘜肉已有癌化特徵,所以只做切片病理檢查;有些則是健康檢查中心不做大腸鏡瘜肉切除手術,因為這是屬於治療行為。

醫師不執行瘜肉切除的三種情形:
  1. 瘜肉本身的特性。當瘜肉已經有明顯癌化的特徵,且瘜肉長得太大,範圍太廣、瘜肉生長的位置又是大腸鏡切除難以執行時,醫師多半會以切片檢查來取代切除,然後再依病理檢查的結果提供醫療建議。
  2. 患者本身的條件導致瘜肉無法切除。最常見的狀況是患者有其他疾病,且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或是檢查前的腸道清潔不足,導致無法進行切除。
  3. 醫療單位的設備及條件。醫療單位的設備不足是較少見的情形,但大部分的健檢中心只提供健康檢查服務,並不負責執行瘜肉切除的醫療行為,必須轉至有執行切除瘜肉的醫院進行切除。

知識便利貼
大腸直腸瘜肉可分為腺瘤性瘜肉及增生性瘜肉,增生性瘜肉不具癌變的能力,而大於二公分的腺瘤性瘜肉發生癌變機率很高,早期切除治療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預防之道。

新式大腸鏡:窄頻影像內視鏡Narrow band imaging(NBI),可藉由特定光頻照射,使腸道黏膜、瘜肉等產生類似染色效果,加上放大內視鏡(magnifying endoscopy)可將標的物放大八十倍,即可輕易判別是增生性瘜肉或腺瘤性瘜肉。因此窄頻影像內視鏡又被稱為「數位化染色內視鏡」。


本文摘自《大腸直腸癌關鍵50問》/魏柏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任、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外科學副教授)/文經社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