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囑早寫好!清大前校長沈君山:與其癱瘓不如讓我走

16,373 收藏0
【早安健康/鍾佩錦報導】清華大學前校長、知名物理學家沈君山因腸道破裂引發感染,於今年9月12日上午10時於新竹馬偕醫院逝世,享壽87歲。

沈君山1999年及2005年曾兩度缺血性中風,2007年7月再傳出第三次中風,後經治療11年來病情穩定。但5日再因發燒腹脹入院,發現腸扭轉併腸壞死,病況一度好轉,未料數日後檢查出腸破裂,因感染逝世。

據媒體報導,馬偕醫院表示,沈君山的兒子沈曉津是醫師,考量父親久病臥床,與母親同意不進行侵入性的手術治療,讓父親自然安詳離世。清大表示,沈居山生前無宗教信仰,家屬將遵照他生前遺願辦理後事,簡樸火化,不設祭、不發訃聞。

根據沈君山投書《聯合報》的「二進宮」一文,他表明:「與其成為植物人或四肢癱瘓,不如讓我走,這樣不至於連累他人,自己也痛快些。」他也在文中透露,當時寫完遺囑後,將「如何死」規劃好,心中落實得多,難的反而是「如何生」,「單求生並不難,但要生得有生趣有生機卻不容易。」

善終也許是最好的道別



台灣現已進入高齡社會,同時也邁向「多死社會」,死亡人數首度超過出生人數。面對死亡,救還是不救?更是許多家庭面臨的難題與抉擇。

前體育主播傅達仁至瑞士透過「安樂死」離世,近期更有民眾發起安樂死公投連署;明年1月《病人自主權利法》也將正式上路,「善終」議題近年來引發熱議,有別於以往對於死亡的忌諱,帶起了社會對於「死亡」的思考及討論。

導演吳念真曾受訪表示,自己之前在浴室跌了一跤,導致顱內出血住進加護病房,醫院還一度發出病危通知,與死神擦身而過,也讓他驚覺:原來,死亡說來就來!

吳念真認為,如果每個人都能在意識清楚時,為自己人生的最後做好安排,就有機會讓家人了解自己想要的善終方式,在生命進入末期時,仍享有尊嚴,平靜安適地走向人生終點。

「放棄急救,並不是消極等死或見死不救...。」吳念真也舉自己母親的罹癌的例子,他當時也主動簽署「不接受心肺復甦術同意書」,因為不願母親在病痛危機之下,還要承受莫大痛苦,因此做此決定。

零死、簡葬蔚為風潮



除了安寧醫療、自主善終外,對於身後事也有愈來愈多元的思考。日本近年來也許多人提倡「零死」。《讓人生的終點歸零》一書中指出,所謂零死,就是死後不舉行葬禮、不留骨灰、不要墳地,讓一切都歸零的葬儀方式。

《讓人生的終點歸零》的作者島田裕巳就認為,由於社會環境變遷,過去的喪葬方式已經不合時宜,因此倡導要有更多元且自由的選擇。

由於傳統葬禮所費不貲,現在即有許多日本人選擇零死,寧願將這筆錢省下來留給子孫,避免造成親屬的經濟負擔,同時也是對環境更友善的做法。

而不只在日本,近年台灣人對生死觀也漸漸開放,全台目前已有29處可供樹葬的自然生命園區,雙北及桃園市每年也有共同舉辦聯合海葬。根據統計,自民國90年推動以來,已有逾16000人選擇回歸自然的葬法。

內政部指出,樹葬、花葬的流程是指遺體火化後,把骨灰研磨再處理,裝入無毒易分解環保容器,由家屬代表將骨灰置入環保葬區內預先掘好的洞,之後以土壤埋藏覆蓋,再由工作人員完成植被澆水等步驟,家屬靜默追思,不焚香、不燃燒紙錢,數月後骨灰自然融於大地。

無論是自主善終,還是身後事的多元選擇,都顯示著愈來愈多人開始思考死亡的意義。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李英芬曾受訪指出,許多人會認為生病了再思考善終即可,但生命無常、變化無法掌控,只有事先自主選擇,才不會當醫療無效時,把搶救與否的沉重課題徒留給家人。


(首頁圖片來源:清華大學網站)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