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麻當心血管阻塞,中醫教你活血化瘀改善腳麻- 第2頁

51,994 收藏1

週邊血管阻塞性疾病在中醫範疇裡屬於「脫疽」、「脈痹」、「蛀節疔」、「冷疔」等,由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動脈粥狀硬化症發展而成。在中醫觀點裡病機是本虛標實證,有一句話說:久病必虛、久病必瘀。這些慢性疾病長期下來導致病患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體質,因正氣虛引發許多內生的病理產物,如血瘀、痰濁、痰瘀互結及瘀濁化熱生毒,並因為本虛抵抗外邪能力弱,容易感受風、寒、濕、熱、毒邪等侵入,造成脈絡痹阻。《素問‧舉痛論》裡有提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踡,縮踡則脈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得熱則痛立止,因重中於寒,則痛久矣。

中醫觀察本虛造成氣血瘀滯、毒瘀互結,治療上以活血化瘀為基本原則,再搭配益氣養陰、散寒解毒、利濕等方法。若是下肢局部紅腫熱痛甚,甚則潰瘍、疼痛甚,屬於邪盛之證。治則是清熱解毒、瘀阻脈絡,用忍冬疼、蒲公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物。

若是四肢冰冷、皮膚蒼白,脈搏漸弱,屬於脾腎兩虛,寒濕凝滯之證,治則用溫補脾腎,祛寒通絡,藥物選用黃耆、茯苓、附子、桂枝等溫陽通絡藥物。

若是面色暗沉,容易口乾,手腳心煩熱等症狀,屬於氣陰虧損、毒瘀互結之證,治則為益氣養陰,解毒通瘀,藥物選用黃耆、玄參、生地黃、石斛等。臨床治療需搭配西醫治療,調養約3個月的時間並觀察治療效果,隨時調整藥物。

中醫強調生活起居調理,預防勝於治療,平時要透過合適強度的運動,特別是針對下肢的活動,如健走、太極拳等活動等,不僅可減少跌倒、增加肌力避免肌少症,更能促進血液循環,減緩氣滯血瘀,甚則減少週邊血管阻塞性疾病的發生。所謂「要活就要動」,關心家裡長輩的生活起居,適當的飲食調理與活動,做好心血管的保護。

參考資料:
1. 台灣血管外科學會
2. 黃麗娟 心血管病臨證經驗集 北京科學術出版社
3. 國軍台中總醫院 保健園地


本文由彰化基督教醫院授權刊載, 原文網址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