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食,原來是大腦預設的保護機制?

5,450 收藏0
【早安健康/西田育弘(防衛醫科大學生理學講座教授)】

挑食的壞習慣應該在孩童時期就改善嗎?



不要逼迫孩子吃討厭的食物

幼兒的偏食有其存在的意義。通常孩子們難以接受「會苦的東西」或「酸溜溜的食物」,因為大腦中有個機制,會阻擋人們汲取對自身有害處的東西。

自然界中,酸味為「腐敗」、苦味為「毒」的象徵。幼兒對「酸味食物」與「苦味食物」產生排斥的原因,是為了避免攝取腐壞的東西與有毒物質。即便該物在視覺上對幼兒產生吸引力而被幼兒放入口中,也會立刻被吐出來。這樣的反應並非受到自己的意志所驅使,而是內含在遺傳因子中的自我防衛機能。無法藉由知識與經驗判別狀況的幼兒,便透過本能來保護自己。因此,沒有必要逼迫孩子吃下他討厭的食物。

孩童時期的味覺是大腦制定的生命保障系統

人體中,有各式各樣為了維持生命而演化出的系統。而「味覺」,就是避免危險物體因誤食而進入體內的防備系統。作為人們一出生就具備的感覺器官,酸味、甜味、苦味、鮮味、鹹味這五種味覺,便成為人體判斷該食物對身體好壞與否的重要依據。其中,除了鮮味以外的四種味覺,更是維持生命機能不可或缺的味道。而鮮味雖然與生命機能的維持沒有直接的關係,卻是個能增添生活樂趣的重要味覺。

正因為孩子們的大腦尚未發育完全,根據大腦預先制定的生命保障系統,吃、不吃的抉擇才得以獲得辨明。甚至可以說,幼兒比起大人更能辨別食物之於人體的必要性也說不定呢。

以本能來說,「喜愛甜食」是再正常不過的

孩子們在就讀小學以後,大腦的發育漸趨完全,漸漸地會產生個人的「喜好」。直到能夠判斷含有酸味的東西對人體其實無害時,也就自然地能接受酸味與苦味這兩種味覺。

通常在12、13歲之前,人類腦中便會建構起個人偏好的情感;從判別食物對身體的益或弊,轉而以自身的喜好與厭惡決定食物的攝取。因此,此時也是最容易引發偏食問題的時期。與幼兒時期依靠本能判斷相異,因為個人喜好而產生的偏食問題會使營養失衡的可能性大幅增加,在演變成過度挑食之前應儘早改善才是上策。對應這個問題最有效的改善方式,便是將討厭的食物與偏好的食物融合。例如,針對討厭蔬菜的孩子,在調味裡加入適當的甜味等,這可是包含了生理學上的原理。

孩子們有不喜歡的東西,當然也有令他們趨之若鶩的事物;其中一樣正是「甜味」。說到營養素中的甜味,絕對非「醣類」莫屬。富含醣類的東西,大多為米飯、麵包等碳水化合物,或砂糖等具有甜味的食物。醣類是能夠在最短時間內轉換成能量的營養素,故對於人類維持生命機能至關重要;也因為它被視為維持生命機能首要的營養素,無論大人小孩都對「甜食」喜愛有加。而「鹹味」也是維持體液平衡不可或缺的要素,適度地享受鹹味所帶來的味覺饗宴,也是必要之事喔!


本文摘自《活到125歲的長壽秘訣》/西田育弘(防衛醫科大學生理學講座教授、循環生理學家、醫學博士)/晨星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