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什麼?
疼痛是身體給我們的警告,讓我們可以規避傷害及危險。只是有時過度疼痛、長期疼痛,反而造成困擾。
疼痛兩大類:急性疼痛、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指的是身體受傷引起,例如外傷、開刀後的受傷,傷處刺激引起疼痛,復原後就不痛了;慢性疼痛指的是痛了個月以上、外表看來沒特別傷處,但是持續疼痛,較多是神經痛,有可能是神經受傷引起長期疼痛。
以常見的帶狀皰疹神經痛為例,神經是帶狀皰疹病毒和免疫細胞的戰場,打仗會造成神經受傷、放出疼痛訊號,神經完全恢復的時候就會好。但是每個人體質不同,修復只能靠身體本身的能力,無法仰賴外力,如果無法修復得跟原來一模一樣,身體還是會放出疼痛訊號。
此外,疼痛時也要盡快就醫,因為長期疼痛會讓整條神經都變得更加敏感,痛覺本來是要偵測身體的傷害,要手術也通常要找到確定的地方,例如椎間盤突出可以用手術移除,若是整條神經都過於敏感而無法找到真正的痛處,就很難手術而只能控制疼痛了。
疼痛科醫師的專長
一般而言,疼痛科醫師專長以用藥、介入式治療為患者控制疼痛。常見的止痛藥可分為一般止痛藥、鴉片類藥物等兩大類,若其他科別的醫師在治療過程中,比較不熟悉鴉片類藥物或其他輔助藥物,就很有可能會尋求疼痛科醫師的協助。
1.一般止痛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
身體組織受傷時,會將疼痛的訊息傳遞到大腦,一般止痛藥具有消炎跟減低訊息量的作用,因此可以達到止痛的效果,疼痛科醫師也通常會先嘗試以一般止痛藥來為患者止痛。
2.鴉片類藥物(例如嗎啡)
因為鴉片類藥物有成癮疑慮、副作用也比較多,疼痛科醫師只有在患者有明顯外傷、剛開完刀、癌症疼痛等這類令人難以忍受的劇痛時,才會考慮使用鴉片類的藥物。
一般止痛藥的止痛效果有上限,假設市售止痛藥吃顆已達到最大止痛效果,吃到顆以上並不會加倍止痛。相對地,較強鴉片類藥物的止痛效果沒有上限,理論上用量越多、止痛效果會越強,不過其副作用也會限制用量;假設毫克嗎啡能達到預期的止痛效果,可是患者食用毫克的噁心嘔吐等副作用比疼痛還不舒服,就無法以足夠劑量止痛。
疼痛科常見的介入性疼痛治療4種
1.神經阻斷術
神經阻斷術是破壞一部分神經以阻斷神經的傳遞路徑、減緩疼痛訊息傳遞,讓疼痛程度降低。若不破壞神經,可以注射局部麻醉藥或類固醇,暫時舒緩神經疼痛;若要破壞神經則會用高濃度酒精或是高頻燒灼,用針深入神經附近,再以高溫(以上)破壞部分神經。
2.脈衝式無線射頻
不同於一般高頻燒灼,脈衝式射頻是用溫度沒那麼高的針(約40oC左右)間歇性刺激神經,所以不會破壞神經,而是像為神經整流、用調節神經傳遞的方式來減少疼痛,研究證明效果也不錯,可以避免破壞神經造成的不適,以及神經支配處的麻木感。
3.脊髓神經刺激器
脊髓神經刺激器有點類似心律調節器,是把一個電極放在脊髓硬膜外的空腔裡面,利用小量電流來刺激中樞、達到止痛的效果。由於不是每個人裝上脊髓神經刺激器的效果都很好,一般國外認為測試後疼痛改善50%算是有效,若測試有效就可以安裝永久性的脊髓神經刺激器。
4.脊膜內輸注幫浦
這是癌症患者所使用的體內給藥機,優點是直接從脊髓腔給藥,用藥量可以減少到1/300,副作用也比口服或注射止痛藥來得小很多,並且能控制藥物釋出速度及劑量並持續一段時間,患者有額外需求時也方便自行控制。缺點是沒有健保給付,造價比較昂貴。
疼痛科常見疼痛患者4種
1.下背痛、坐骨神經痛:姿勢不良的惡性循環肇禍
國人常見的腰痠背痛,多因脊椎退化合併姿勢不良所導致,除了脊椎之外,脊椎附近的肌腱、肌肉、椎間盤也會受傷,導致支撐力降低,形成惡性循環。若不需馬上開刀,我們會建議進行藥物控制,或是先前做過針灸、復健都無效,也可以嘗試以神經阻斷術減輕不適。
2.各種神經痛:貌似無恙的無名痛,藥物改善效果有限
許多神經痛無法以手術治療,嚴重神經痛患者可能也無法透過止痛藥或是弱效鴉片類藥物止痛,因為藥物碰到某些神經異常放電的情形可能改善效果有限,反而是搭配抗癲癇、抗憂鬱的藥物來輔助止痛,患者可能會感到疼痛稍有改善。
3.癌症疼痛:綜合一般疼痛及神經痛,適當止痛協助治療
很多人認為止痛藥過量對身體不好,但適當止痛可讓患者不會因疼痛而限制活動,也避免持續疼痛、再加上治療讓患者更不舒服,導致患者排斥更進一步的抗癌處置。若藥物調整都無效,可考慮進行相關神經阻斷,假設部位太多或成效都不好,裝設體內給藥機也是一途。
4.筋肌膜症候群:肌肉疼痛,局部止痛減輕發炎
長期使用肌肉、姿勢不對,小傷害累積久了就會引發疼痛。由於疼痛處肌肉會收縮,將導致血液循環變差、累積更多疼痛物質,患者會越來越不舒服。我們可以在局部痛點注射少量的類固醇止痛,降低肌肉受傷處的持續發炎反應,打破疼痛的惡性循環,讓傷害有機會逐漸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