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6原因3個是重症!驚見吐血正確預防與處理

707,373 收藏0
點選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HTML5 Audio! 讀給您聽
powered by Cyberon
【早安健康/張承宇報導】吐血在戲劇中,常是被對手深厚的武功擊傷、或是過度憤怒的表現方法;但換到現實中,卻是令人驚慌的嚴重症狀之一。許多個案顯示,肝硬化的病人會反覆出現吐血症狀,甚至有人因為吐血就診才確診肝硬化。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原因,例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也會造成吐血。究竟有哪些原因會造成吐血?吐血的嚴重性高不高?吐血該怎麼辦?就讓專業醫師詳細解說。

本文重點:
吐血原因為何?
吐血預防方法
吐血怎麼辦?吐血處理方法

吐血和咳血不同,咳血是劇烈咳嗽使呼吸道黏膜或肺部出血,隨著咳嗽、咳痰咳出;吐血則是因為胃、食道、十二指腸等上腸胃道部位出血,透過從口腔吐出的方式將血液排出。

根據日本共立女子大學榮譽教授,醫學博士井上修二針對吐血的看法,以及國內其他專業醫師的意見,可能導致吐血的疾病如下:

吐血原因



  1. 胃潰瘍: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李志剛表示,胃潰瘍是胃黏膜被幽門螺旋桿菌傷害,或是長期飲酒、使用阿斯匹靈等藥物,造成胃黏膜脆弱。此時若再受到刺激,胃黏膜就可能被自身的胃酸、消化液給消化掉,導致胃潰瘍,並且有可能轉變成胃癌。
    原因:長期飲酒、幽門螺旋桿菌、藥物副作用等。
    症狀:黑便、吐血、上腹部灼熱、疼痛等。

  2. 十二指腸潰瘍:若是胃酸分泌過多,可能會流進與胃部下方緊緊相連的十二指腸,造成十二指腸受傷、潰瘍。
    原因:長期吸菸、幽門螺旋桿菌、壓力、藥物副作用等。
    症狀:上腹部灼熱、疼痛,且會在飢餓時症狀更明顯、黑便、打嗝、煩躁、貧血、倦怠等。

  3. 胃癌:多發於50~60歲男性,早期並無症狀,但部分患者可能有腹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下痢、吞嚥困難、打嗝等和胃炎相似的症狀。建議盡速就醫尋求協助,透過胃部內視鏡釐清病情。
    原因:原因不明,一般認為與遺傳、飲食習慣、環境、貧血等因素有關。
    症狀:飲食喜好改變、倦怠、下痢、消化不良、噁心、反胃、胃口不好、胃灼熱感、腹脹、打嗝等。

  4. 急性胃黏膜病變AGML: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之一,指胃部黏膜發生潰瘍、糜爛、出血等病變,經治療後很快就能痊癒,不治療有可能會轉變成慢性胃炎。
    原因:原因不明,一般認為與酒精中毒、精神壓力、類固醇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副作用等因素有關。
    症狀:黑便、吐血、腹部疼痛、灼熱、噁心、嘔吐等。

  5. 肝硬化引發食道靜脈瘤出血:好心肝門診中心主治醫師劉柏均曾在文章中指出,肝硬化有可能會造成血液進入肝臟的通道被堵塞,無法通過,只好改走胃部上方食道的靜脈,將血液送往肝臟。而如此一來,會使靜脈壁膨脹、曲張,形成食道及胃靜脈瘤。
    而當這樣的靜脈瘤耐受不住壓力,或是太硬的食物通過食道,就有可能破裂出血,造成吐血、黑便等症狀,一定要馬上送醫,食道靜脈瘤死亡率高達20~30%。
    原因:肝硬化使肝臟血管堵塞。
    症狀:有吐血、黑便、血便、心跳加速、血壓下降、昏迷等症狀。

  6. 馬魏氏症候群:飲酒過量造成的持續性乾嘔或嘔吐,會使腹內壓力增加,造成胃、食道的黏膜撕裂傷,導致上消化道出血,就是所謂的馬魏氏症候群。高醫胃腸內科主治醫師吳孟杰曾在文章中表示,馬魏氏症候群佔上消化道出血原因約5~10%,大多是飲酒過量造成的,出血量通常較少,80~90%的患者會自動止血,約5%的患者會休克。症狀較嚴重者還是必須就醫,接受電燒、注射止血等方式治療。
    原因:飲酒過量、劇烈咳嗽、刺激性藥物等原因造成頻繁乾嘔、嘔吐,造成胃食道黏膜撕裂傷、出血。
    症狀:少量或大量出血、休克等。

吐血預防方法



  1. 定期健康檢查:一年一次到醫院接受腸胃內視鏡檢查是預防這些疾病的好方法,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
  2. 去除幽門螺旋桿菌:如果經過檢查,發現體內有幽門螺旋桿菌,可請醫師投藥治療,不需要動手術,只需要定期服藥就能殺死幽門螺旋桿菌。殺死幽門螺旋桿菌可以達到預防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胃潰瘍的效果,還能降低因為胃炎演變成胃癌的風險。不過,目前僅有符合健保條件(潰瘍、胃淋巴癌等疾病)的狀況下有健保給付,如果檢查出幽門螺旋桿菌但未發病,患者目前仍需要自費服藥殺菌,健保並無給付。

吐血怎麼辦?吐血處理方法



一旦吐血,無論血量多寡,一定要馬上靜養,不要進食或喝任何東西。若是出血量小,可自行到醫院就醫接受治療,若大量吐血、冒冷汗、臉色蒼白、脈搏變弱、血壓低下,就要趕快叫救護車,並且躺平在床上,將腳部抬高跨在棉被團上,靜待救護車。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