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炎可以吃什麼?上吐下瀉怎麼辦?菜單與飲食原則
腸胃炎最常見的症狀就是上吐下瀉,但萬一嘔吐、拉肚子時流失的水分與電解質沒有補足,造成身體脫水,就會導致身體機能運作異常,對於小孩、老人或免疫力不足的人來說,更有導致器官受損、休克、昏迷甚至死亡等嚴重後果的危險性!
因此,除了某些特定情形外,大部分腸胃炎會給予「支持性治療」來補充水份、維持電解質的平衡,而最重要治療原則之一就是需要搭配正確的飲食!綜合營養師李婉萍的部落格文章、新竹台大分院衛教專欄、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衛教資訊,腸胃炎剛開始時可以只喝水、服藥,短時間內暫時不吃任何固體食物,減少腸胃刺激以緩解拉肚子嘔吐;而待症狀較緩解、在能夠吃喝的狀態下,建議盡可能恢復適量的正常飲食,避免低血糖脫水,身體也才有足夠體力幫助復原。
【腸胃炎怎麼舒緩?腸胃炎飲食菜單重點】
- 停止進食數小時,讓腸胃重整。
- 小口攝取水份,避免脫水:一次喝太多水或飲料,容易導致噁心感、嘔吐加劇,因此建議用啜飲的方式,從白開水或運動飲料中攝取水分。
- 少量多餐:每次只吃少量的食物,根據症狀的改善情形和食慾來逐漸增加份量,讓腸胃好好吸收營養、幫助修復。
- 先從好消化、清淡、溫和、低纖維的食物開始:料理方式應採清蒸、水炒、燉煮或汆燙等比較清爽的料理方式,減輕腸胃負荷,同時食物應徹底加熱煮熟。
- 初期以恢復主食澱粉類為主,例如白吐司、白稀飯等,去除麩皮及胚芽的精緻澱粉較好消化。
- 當拉肚子或嘔吐症狀減緩後,可以補充油脂含量較低的蛋白質,有助腸胃粘膜修復,例如蒸魚肉、蒸雞胸肉、蒸蛋、水煮蛋。
- 視復原情況也可以吃些好消化的水果蔬菜,例如香蕉、蘋果,或是質地細嫩的葉菜類、瓜類。
- 記錄排尿。如果飲水量足夠,尿液應該是清澈、淺色,並且上廁所時間規律。如果尿尿次數太少、尿液顏色太深,或是出現暈眩、頭昏眼花的症狀,都可能是身體脫水徵兆。
- 感覺噁心時就停止進食,也要避免乳製品、咖啡因、酒精、尼古丁、太過油膩或調味過重的食物。
腸胃炎可以吃什麼水果?香蕉、蘋果適合腸胃炎時吃嗎?
腸胃炎可以吃水果,例如蘋果和香蕉,都是腸胃炎期間可以適量吃的水果。營養師李婉萍在部落格撰文指出,去皮的蘋果或葡萄,含有較多水溶性纖維,對於腹瀉來說是不錯選擇;而香蕉容易消化、富含碳水化合物,能夠幫身體補足所需能量、補充營養素。
腸胃炎飲食可以吃什麼?除了白粥與吐司,腸胃炎能吃蛋、地瓜、優格嗎?
腸胃炎不舒服的時候很多人會想到可以吃布丁、優格、優酪乳等好入口又冰涼的點心,但布丁糖分高,其實不建議腸胃炎時期吃;而優格和優酪乳屬於乳製品、高渣食物,也暫時不適合在腸胃炎腹痛腹瀉時吃,可以吃點清淡溫和的粥、吐司、蛋、肉補充營。綜合上述所提及的腸胃炎飲食原則,以下列出建議菜單
- 主食類:白吐司、白稀飯、白飯、白饅頭、白麵條
- 蛋白質:蒸魚肉、蒸雞胸肉、蒸蛋、水煮蛋
- 蔬菜:質地細嫩的葉菜類、瓜類
- 水果:蘋果、香蕉
腸胃炎可以喝什麼?肚子痛還能喝豆漿、牛奶嗎?
- 白開水
- 電解質補充液(可於藥局購買)
- FIN、舒跑、寶礦力等運動飲料加水稀釋(比例1:3為佳)
- 稀釋過的檸檬水
- 薑茶、薄荷茶
腸胃炎經常伴隨頻繁腹瀉、嘔吐症狀,除了容易發生脫水,電解質也會隨著水分排出而大量流失,因此腸胃炎時可以多補充水份和電解質,但喝水最好小口分次喝,不要一次喝太多,桃園市仁馨耳鼻喉科診所網站衛教文章還建議,可以喝電解質水、稀釋過的檸檬水、或運動飲料以1:3比例加水稀釋。
一般藥局都有販售口服電解質溶液可供嬰幼兒飲用,成人可以考慮以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及水分,但注意以常溫為宜,不要喝冰的運動飲料。
有些人腸胃炎時期會想喝些豆漿或牛奶補充營養,但新竹台大醫院衛教諮詢文章指出,這類飲品容易發酵產氣,建議暫時不要喝,以免加劇腸胃炎不適症狀。
腸胃炎不能吃什麼?
腸胃炎時飲食的調整很重要,根據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衛教專欄,腸胃炎期間應該避免吃高油、高糖、辛辣具刺激性的食物,此外,比較不好消化的乳製品、纖維多又粗的鳳梨、竹筍、蔬菜根莖等食物,最好也先不要吃,盡可能減輕腸胃的負擔,讓受損的腸胃有時間慢慢修復!
- 高油脂、高糖份的食物:炸物、油煎食物容易造成腸胃負擔,高糖飲料和甜食也應避免。
- 辛辣和刺激性食物:辣油、辣椒或其他刺激性辛香料,比較刺激腸胃
- 纖維多又粗的食物:鳳梨、竹筍、牛蒡、芹菜等蔬菜根莖類,粗纖維不好消化,刺激腸胃蠕動更容易腹痛
- 高產氣食物:例如地瓜,容易脹氣、加劇腹痛腹瀉症狀
- 乳製品:包含牛奶、 優格、優酪乳、奶茶、豆漿,不好消化可能加劇腹脹、肚子痛、拉肚子症狀
- 生食:包含生菜沙拉、生魚片、以及溫泉蛋、糖心蛋等半生不熟的食物。
- 酒類、含咖啡因的飲料:酒類、咖啡、茶、可樂等,酒精和咖啡因會刺激腸胃、加劇腸胃不適,同時還可能影響睡眠、降低自癒力。
- 芭樂、綠棗子:非水溶性纖維豐富,比較不好消化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