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鹽高鈉反增加腎結石風險
另外,由於鈉會抑制鈣在腎小管的再吸收利用機轉,因而在尿液中增加鈣的排泄量。當尿液裡的鈣量增加,加上水分攝取不足的情況下,鈣很容易跟等著要排出體外的草酸結合,結果就在腎臟、膀胱等部位形成結石。索倫森醫師指出鈉吃多了會增加從11%到61%不等的腎結石發生風險,雖然多喝水可以減少13~31%腎結石風險,但仍要減少高鹽食物的攝取量才能更有效減少結石發生風險。
研究還發現BMI超出標準範圍(24.9),會增加1.19~2.01倍的腎結石風險。因此,維持良好的體型,不僅可以預防糖尿病、癌症等疾病,也能減少腎結石的發生機率,再加上多喝水,就能幫助腎臟維持良好的代謝及排泄功能(每天排尿量應為2,000毫升)。
30歲以前補鈣最好
從這些研究可以得知,鈣質攝取過多或過少,都不利於身體健康。不過,根據2005年~2008年台灣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結果指出,19~64歲男性平均每天鈣質攝取量為611毫克,而女性更只有563毫克,僅達到衛福部成人每日鈣質建議量1,000毫克的56~61%。
由於兒童、青少年正處於發育期,需要增強骨骼,每日鈣質建議量最好是1,200毫克。而婦女進入更年期後,體內的鈣質流失率會倍增,建議每日鈣攝取量應大於1,000毫克,但勿超過2,500毫克的上限。
如果把骨骼比喻成銀行戶頭,30歲是骨質密度的巔峰,30歲以前都在存老年要用的本錢;30歲後骨本只出不進,只能透過保養,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因此,30歲以前是身體儲存鈣質的最好時機,要趁年輕時將骨本存夠,尤其是兒童及青少年對鈣的吸收率可高達75%。到了35到40歲時,對鈣質的吸收率會降到20~40%,老年人對於鈣質的吸收率就更低了。
由此可見,補鈣要趁早,並盡量從天然食物中攝取足量,以維持生理所需。如果不吃乳製品的話,更必須留意每一餐的食材選擇及搭配,可以多挑選含鈣量較豐富的食物,包括:魚貝類、豆類、堅果類、綠色蔬菜等。
需要提醒的是,迷信鈣片不見得有用,畢竟骨骼保養是每天聚沙成塔的長遠工程,唯有均衡飲食加上運動習慣,才是上策。除了多吃高鈣天然食物外,更應該要避免吃零食、洋芋片、泡麵、香腸、蜜餞、火腿、可樂汽水、罐裝果汁等高鹽、高磷食物,來減少鈣的流失。
作者簡介:潘懷宗,經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所教授(兼任);國立政治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等「基礎醫學概論」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