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鄰居住得近 天天相聚很容易
因此我認為,老後想要有天天登門的聊天伴,應該要從鄰居裡找,就像是家母的老鄰居、好鄰居:陳媽媽。
陳媽媽的腿腳其實也不太利索了,但是退化得比家母慢一些。當她得知阿娣「棄職潛逃」,也是獨居的陳媽媽,開始每天來陪伴家母,或是早上、或是午後,兩位老人雖然獨居,但是透過日日相聚閒話家常,漫長的一天很快就打發過去。
我後來還發現到,陳媽媽不會介意家母不斷重複當年被阿公拒絕升學,而耽誤一輩子的憾事,因為陳媽媽可能也有近似的遭遇。
而且陳媽媽與家母一樣,也是「隨講隨忘記」,彼此都不會厭煩不斷重複的老話題。她們在共同的人生遭遇中,其實是相互療癒,相互排遣孤單。
很多獨居老人只有電視機與收音機相伴,但是雙向、且有溫度的交流,會比單向接收訊息的電視機與收音機,更能減緩失智的退化。
除了陪伴,陳媽媽無形中也扮演著「安全訪視」的功能。在聘僱外籍看護前,家母曾經半夜如廁摔倒,在地板上躺到天亮。
因為她完全無法靠自己重新站起來,或是爬回床上。現在有了老鄰居的天天造訪,家母的安全也增添了幾分保障。
老鄰居的陪伴與訪視 珍貴且無價
要知道,在新版的長照給付辦法中,「安全看視」與「陪伴服務」可是有價碼的。編號BA18的「安全看視」,服務內容包括:「至案家陪伴看視並注意異常狀況」。
如果是當日起始的第一小時,給付價格為400元,而且只限心智障礙者使用。換句話說,就算想為獨居的家母「點選」這項服務,也不符合條件。
還有編號BA20的「陪伴服務」,內容包括:「至案家陪伴看視,或讀紙本或電子新聞或書信」。以1小時為1個給付單位,一個給付單位價格為350元,滿1小時後,每半小時給付價格為175元。
陳媽媽雖然沒有為家母朗讀甚麼紙本或電子新聞,但是她每天提供的是更有溫度的聊天與關心。陳媽媽的「安全看視」與「陪伴服務」,在我心中是珍貴且無價的。
如果晚年想要在自宅終老,又要免於孤單,我認為,一定要有一位能天天來陪你聊天的「陳媽媽」近在眼前的老鄰居們,可能會比遠在天邊的孝子、孝女們,更能減少晚年的孤單,更能增加獨居時的安全感。
但是我也知道,鄰居,意味著有更多產生摩擦的機會,這讓我想起一則清代的軼事。
康熙年間,安徽桐城的張府整修宅邸,因為地界問題與鄰人吳家起了爭執,雙方都認為相鄰的一條通道應屬己有,於是一狀告到縣衙。張府趕緊修書給當時的禮部尚書張英,希望張英能用職權影響官司結果。
沒想到張大學士回信,附詩一首:「千裡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接到回信,若有所悟,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深受感動,也退後三尺相讓,結果成了桐城有名的“六尺巷”。據聞,康熙皇還曾特賜一座牌坊,表彰鄰里相讓的美名。
現代地狹人稠,「六尺巷」佳話很難重現,反而因為佔車位、佔花盆、佔鞋箱、佔這佔那…,而有更多的摩擦。但是只要想到,老後的孤單解藥,或是老後的安全保障,答案可能都是近鄰的話,或許干戈可以少一點。
把握機會雪中送炭 近鄰可以變近親
想想看,我們是否一直把鄰居當空氣?或是當了幾十年鄰居,在樓梯間相遇時,頂多是淡淡的點頭之交?
家母與陳媽媽當年是如何從淡如水的鄰居,成為彼此相依的老伴?原來她們早年都是社區晨運的山友。她們一起在社區後山上,迎接過無數個晨曦;一起在林間撿拾柴火,共享一爐熱茶。
如果沒有與鄰居一起晨運的機會,想要找老後互相照顧的聊天伴,還可以把握雪中送炭的機會。
記得納莉風災肆虐台灣,娘家社區也是重災區。家母住一樓,慘遭山洪衝入,當時很多老鄰居紛紛伸出援手,有的是邀請留宿避難,有的是送來一桶桶的飲用水,有的是天天來收走髒衣服......
這些主動伸出援手的老鄰居們,有著曾經共患難的情誼,老後相互照顧的可能,當然遠比點頭之交的來得高。
俗諺有云:「千金買宅,萬金買鄰。」其實可以天天來陪你聊天的老鄰居,再多的錢也買不到的,必須要在還不老的現在,就要開始用心尋找。
(圖片來源:istock)
作者簡介:愛長照編輯團隊,最實用的養生保健、心情支持、疾病知識和社會資源彙整,我們是與照顧者站在一起的專業團隊,別忘了-「銀髮照顧,就找愛長照」! 由此去>> 愛長照粉絲專頁、 愛長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