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肥胖形成的過程中,進食頻率的增加,與飲食內容一樣的重要。我們開始將大量的心力投注於研究該如何吃?我們吃著許多十年前不存在的東西,例如藜麥、奇亞籽及巴西紫莓。
這些食物都是讓我們變瘦的希望。但是我們從來未曾想過該何時吃?如同許多迷思說服著人們,點心是健康的,或者是教導我們,若進食得愈頻繁,新陳代謝率將會愈高。雖然新陳代謝率會因為食物的消化(食物的產熱效應)產生些微的上升,但是整體而言,仍是非常的低。
每天吃六餐會使新陳代謝率上升六次,但只會上升一點點。每天進食三餐,會使新陳代謝率上升三次,但是產熱效應較高;整體而言,產熱效益相似。
食物整體的產熱效應,在經過24小時,不管是少量多餐或是多量少餐,結果皆是相同的,不會因為進食的頻率而產生新陳代謝上的優點。我們可以得知,提高進食頻率,並無法減重。
第二個迷思是頻繁進食可以控制食慾,但是要找到證據是不可能的。一旦人們認定少量多餐是一件好事,所有的原因都會傾向支持這一項理論。但是最近的一個研究卻不支持這一項聲明。
第三個迷思是進食頻繁可以避免血糖過低。除非你是糖尿病患者,否則不管你一天進食三餐還是六餐,血糖都是穩定的。
再來舉個例子吧!長期斷食高達382天的人,也不曾發生低血糖的問題。我們的身體已經發展出一套機制,可以幫助我們對抗長期的食物缺乏。即使在長期的斷食之下,身體仍會藉由糖質新生,試著燃燒脂肪,進而使血糖濃度維持正常。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吃東西。在過去的社會規範中,不允許餐間的零食,但是現在任何時間吃東西都不受限制。政府機關及學校開始鼓勵吃零食,這在過去是不被允許的。我們被教導一起床就要吃東西,整天吃東西,即使是睡前,也還要再吃宵夜。
我們有將近18小時的時間都在吃東西,這將使胰島素上升,只有六小時的時間使胰島素下降。如圖10.4所示,胰島素分泌及缺乏的時間比例在不同時期皆有所改變。
更瘋狂的是,我們還一直不斷地被灌輸:持續進食是健康的。
本文摘自《肥胖大解密》/傑森‧方(腎科醫師)/晨星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