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又稱「心臟病發」,是因心血管在短時間內完全堵塞,心臟功能損壞而造成。急救時間為降低死亡率的關鍵,患者在發作6小時內就醫的死亡率為6%,8小時內的死亡率為7%,12小時內就醫的死亡率為8%,發作超過12小時以後才就醫,死亡率達百分之16%。
縮短送醫時間為降低死亡率的關鍵,且病發前1個月身體通常會有前兆。
每當天氣變冷時,總是會傳出心血管疾病發作、猝死的案例,低溫讓血管收縮,一般女性也變得容易有手腳冰冷的問題,其實,只要看看自己的手掌,就能知道自身的身體狀況,避免以為只是虛寒而輕忽了腦梗塞、血栓徵兆!
日本厚生會木澤紀念醫院院長北島康雄表示,健康的人手掌會呈現「粉紅色」,代表著血管狀態良好。而如果手掌呈現紅色,代表血液變得濃稠,有血液循環不良的可能性,變得容易血栓,如果放著不管,最糟的情況甚至可能會心肌梗塞或是腦梗塞。即使不是紅色,如果是白色和紅色交雜,彷彿泛著紅斑的狀態,也是血液循環不良的狀態,有血管惡化的可能性。
當聽到「心肌梗塞」,你腦中浮現的畫面,是不是患者雙手緊揪胸口、面色猙獰,接著呼吸困難隨即倒地呢?不論是在影集中出現的劇情橋段,或是身邊親友的真實經歷,「胸痛」似乎是大眾認為心肌梗塞普遍的症狀要素。而BBC報導指出,這個觀念提高了心肌梗塞死亡機率的風險。
為何心肌梗塞如此致命?原因正是:除了胸痛之外,心肌梗塞還有其他許多前兆,但一般大眾對於這些症狀並無自覺,都以為是別種狀況,而耽誤了就醫時機。德國海德堡大學附設醫院醫師Evangelos Giannitsis指出,心肌梗塞從症狀發生到就醫治療,每延誤30分鐘,就會增加7.5%的一年內死亡風險,顯示就醫時機攸關患者的性命。
除了胸痛,心肌梗塞還有哪些前兆?
- 除了胸部以外的其他部位的疼痛:常見的有:下顎、頸部、手臂、胃或背部有疼痛感。
- 虛弱感:呼吸變得短促、體虛、頭暈甚至是出汗和嘔吐
棘手的是,有相當比例心肌梗塞並無明顯前兆。根據2011年一項跨國研究,有三分之一的女性和大約四分之一的男性,心肌梗塞發作時沒有任何症狀,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發病。這項研究涵括日、美、英、德、加、瑞典等國家。
心臟外科醫師楊智鈞指出,許多名人,無論有無醫護人員隨侍在側、無論送到多先進的醫院、甚至裝上葉克膜,往往都沒有機會再醒來,有幾點關鍵的觀念一般民眾務必要清楚知道,關鍵時刻或許可以救你一命。
- 50 % 心肌梗塞患者當場死亡,到不了醫院!
- 不是只有胖子才會心肌梗塞!
- 緊急胸部按壓才有最高的存活率!
可能有部分民眾知道緊急心肺復甦術包括人工呼吸與胸部按壓兩個動作,其中以胸部按壓最為重要,一定要做好做滿!楊智鈞分享,他的醫院學長曾經在家裡心跳停止,身為加護病房護理師的太太執行20分鐘胸部按壓直到救護車抵達、施予電擊救回一命,學長至今毫無遺存症狀。
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劉力瑋表示,心臟身為人體的馬達,在心臟上有三條大條血管稱為冠狀動脈,為心臟提供血液循環。而人體隨著年紀漸長,慢性病日積月累,冠狀動脈管壁會堆積脂肪漸漸增厚變硬化,管腔也隨之變狹窄,此時心肌缺氧造成胸口悶痛,就是所謂的心絞痛。
劉力瑋說明,狹心症病人在冬天及清晨特別容易發作,因為天氣冷血管容易收縮,加上清晨睡醒前後,交感神經活性旺盛,特別容易心肌梗塞。
劉力瑋提醒,有持慢性處方箋的病人,冬天天氣冷要多注意保暖,起床可喝一杯溫開水,不僅維持身體的溫度,還可以讓血液不那麼濃稠,減少心肌梗塞的危險性。更提醒一旦有胸悶或是胸痛的感覺,可先試含俗稱「救心」的硝酸甘油舌下錠緩解症狀。
暖身、防便祕,有助預防心肌梗塞
若要預防心肌梗塞,最好的方式為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戒菸酒等。運動前務必先暖身;注意天冷時保暖以保護血管;泡澡、溫泉需注意時間,適時補充水分;避免排便過度用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