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出生後延續著胎兒時期的睡眠方式
首先折磨著剛開始育兒的媽媽們的「夜哭」,為什麼會發生?
4D 超音波胎兒影像
九州大學環境發達醫學中心的諸偎誠一副教授為我們揭曉這個理由。
採訪組在九州大學醫院婦產科候診室,被一群大腹便便的媽媽包圍。我們謹慎地等待著,諸偎副教授叫我們進了診間,在微暗的診間床上,可以看到明亮的螢幕,還有被螢幕照亮的一個孕婦。他替我們找到了願意配合採訪的孕婦。
「請仔細看這個螢幕。」話說完,諸偎副教授將器材按在懷孕6個月的孕婦肚子上,螢幕上顯示出彩色的立體圖像。仔細一看,是人的形狀。
「這是在媽媽體內的胎兒。看,他在吸手指!現在他在打哈欠呢!」
螢幕中的胎兒忙碌地活動著,圖像十分精細,就連胎兒表情的變化都看得到。一下打哈欠、一下微笑…… 我對於6個月大的胎兒如此活躍感到驚訝,能夠如此詳細捕捉胎兒的動作,要拜立體畫面中連動作都能拍下的4D超音波裝置所賜。
尋找嬰兒夜哭的原因,為什麼要談起胎兒研究呢?因為,嬰兒夜哭的原因,必須追溯到胎兒時期。
諸偎副教授關注的重點,是胎兒的眼睛的變化。當胎兒進入深層睡眠時,眼睛不會動;眼睛在動的話,不是清醒著,就表示處於淺層睡眠狀態。這時,如果瞳孔是打開的,就是清醒的證明。借由對於眼睛的觀察,可以了解到胎兒在媽媽肚子裡處於怎樣的睡眠狀態。
大略來說,胎兒重複著約30~40分鐘的淺層睡眠和深層睡眠,淺層睡眠期間,會睜開眼睛數次。這和成人白天清醒、晚上睡覺的睡眠規律有極大的差別。
肚子裡的時間不分晝夜,胎兒的睡眠是很零碎的,也就是會醒來好幾次。在蒐集胎兒睡眠規律的過程中,諸偎副教授察覺了一件事:比起白天,胎兒在晚上更容易醒來。如果是晝夜不分的環境的話,白天和晚上醒來的次數應該差不多才對,為什麼晚上會更容易醒來呢?這一定有什麼意義。他所找到的答案,是對母體的影響。
正如之前的圖像觀察中了解的,胎兒在清醒期間會活動身體、打哈欠,活動量增加,因此也需要許多氧氣。胎兒所用的氧氣的來源,是透過媽媽的血液傳輸。換句話說,胎兒是藉由消耗媽媽體內氧氣而活著。白日屬於母體的活動時間,消耗了較多的氧氣,然後,到了晚上媽媽睡著了,氧氣的消耗量才降低。於是,胎兒在母體氧氣消耗量降低的夜晚會醒來,利用氧氣活動。
胎兒在晚上經常醒來的獨特睡眠機制,是為了降低媽媽的負擔。
然而,令人悲傷的是,這個機制在產後卻造成了媽媽的負擔。胎兒的睡眠周期在出生後會持續數個月。寶寶晚上經常醒來的習性,造成了夜哭,折磨著媽媽。不過,夜哭的情況會隨著寶寶的成長逐漸消失。嬰兒在4、5個月大的時候,會開始發展出和大人相同規律的睡眠習慣。
夜哭,是嬰兒胎兒時期「為了不造成媽媽的負擔所形成的睡眠機制」留下的影響。了解這點,媽媽們的心情是不是稍微輕鬆了一點呢?
本文摘自《新手媽媽的育兒療癒科學》/NHK特別採訪小組/不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