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分成4級:
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發展初期,容易因缺血缺氧而造成腿部不適、間歇性跛行,其中以小腿的肌肉最為常見。
第一級 初期無症狀
會有輕微的冷感、酸麻感,但容易被當作是一般痠痛。
第二級 間歇性跛行
腿部肌肉因行走而造成不適,這樣的症狀通常會因為走路而引發或加重,休息後症狀會獲得舒解。在疾病發展初期由於如果動脈阻塞的位置比較高,可能會有大腿及屁股疼痛的情形發生。
第三級 休息時疼痛
即使雙腳處於靜態仍會覺得疼痛(尤其在夜間睡覺時),通常要坐起來或下床走走才會比較舒緩,這時的病情已經相當嚴重。
第四級 缺血性傷口
如果不小心腳受傷而產生傷口時,會演變成潰瘍而不容易癒合,造成不可逆的壞死及潰瘍,最嚴重狀態就是因組織缺氧,造成腳趾頭發紺(變青、變紫)、變黑,嚴重者可能需要截肢。
走路痠痛是周邊血管疾病的徵兆?
75歲的陳伯伯,有抽菸、高血脂病史,多年前就有偶發性的下肢疼痛問題,後來日益嚴重,走不到50公尺就得停下來休息,原以為是肌肉拉傷,就自行使用痠痛貼布處理,不料症狀沒有改善,直到下肢疼痛到無法行走才就醫。
檢查後確診是下肢動脈栓塞,經緊急手術後成功打通血管,總算能恢復正常行走。
下肢疼痛是坐骨神經痛還是周邊動脈阻塞疾病?下一頁教您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