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張惟淳(萬芳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 「隔壁周太太去年跌倒,髖部骨折出院後好像很少看見她」、「聽說她上個月又因為肺炎住院了」--在公園一角阿公阿嬤們閒聊著。台灣邁向高齡化社會,可得多加留意老年人因跌倒而導致骨折的情形。
髖部骨折是下肢股骨的頸部、股骨轉子間或股骨轉子下等處的骨折,股骨是人體骨骼中最粗最大的骨頭,年輕人發生股骨骨折需要非常強大的外力,如車禍或從高處墜落;但隨年齡增加,鈣質的流失,加上骨小樑被吸收後變得又小又稀疏,使得老年人的骨骼變得脆弱,也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也因此,
輕微的跌坐在地就容易造成髖部骨折。
老年人髖部骨折90%以上是因為跌倒引起,且年紀越大,跌倒及發生骨折的機率越高。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會因感覺統合能力降低、肌力衰減、肌肉協調度下降,導致平衡感變差,再加上本身如有中風、心血管等內科疾病,或是視力變差、失智和安眠鎮靜藥物等使用,都是造成容易跌倒的因素。
也因此,除了預防骨質疏鬆,注重居家環境安全、內科疾病治療、加強失智老人照護,減少跌倒的危險,都是預防髖部骨折的黃金原則。
髖部發生骨折會感到髖部疼痛、患肢無法負重、甚至跌坐在地無法自行爬起,躺在床上患肢會呈現變短及外翻的姿勢。骨折後不僅會造成日常活動的功能障礙,最嚴重甚至會威脅到生命,是不得不正視的問題。
也有許多家屬認為單純骨折的情況下,長輩年紀大開刀風險高,因此向醫師提出不開刀治療,針對上肢骨折,此為正確的觀點;但許多時候,治療骨折不僅是根據骨折的嚴重程度,病人對功能的需求更是決定如何治療的關鍵。但在髖部骨折卻不盡然。
根據研究資料顯示,髖部骨折後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30%,髖部骨折甚至被稱為老人殺手,但髖部骨折並非造成死亡的直接原因,許多病人死亡是因為長期臥床引起併發症,如嗆傷、肺炎、褥瘡、泌尿道感染、下肢靜脈栓塞等。
如採取保守治療不開刀,則這些老年人會因為疼痛臥床二至三個月,即便之後疼痛改善,仍有七成老年人面臨到長期臥床的問題。因此,髖部骨折最好的治療方式為盡早進行手術,依骨折形態可選擇使用鋼釘固定或人工髖關節置換,讓病人早日下床活動,避免併發症的發生。
作者簡介:張惟淳醫師,學歷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現職 萬芳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經歷 萬芳醫院骨科部 總醫師、萬芳醫院骨科部 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