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眼是什麼?會自己好嗎?
雞眼(英文:foot corns)是一種腳底常見的良性病灶,會長雞眼的原因主要是腳部皮膚反覆與鞋子摩擦,接觸的壓力導致皮膚角質過度增生,並且變厚、變硬而形成雞眼,當雞眼壓迫到神經時就會引起疼痛。而最容易與摩擦的位置就是關節、骨頭比較突出的地方,因此腳的各個關節處都是雞眼容易生長的位置。
雞眼的特徵是外觀看起來偏向透明,但因為角質是一層一層不斷向下增生、愈往下開口愈小,像一個倒過來的圓錐,最深可能壓迫到真皮層。所以即使把表皮清理掉,底下還有一層,若再一直往下摳,就很容易傷害到旁邊正常的組織。
英國足部醫學學院(The College of Podiatry)指出,雞眼可分為五個類型:
- 硬雞眼(hard corns):最為常見的類型,外觀為在一塊老繭或厚皮中,有最大如同豌豆粒、密集程度更高的核心。原因可能與腳或腳趾功能異常有關。
- 軟雞眼(soft corns):較白、質地如同橡膠,常見於腳趾間、皮膚容易受到汗水滋潤或乾燥不完全處。
- 種核雞眼(seed corns):較小型的雞眼,可能為單顆或多顆,生長在腳底並較少引起疼痛。
- 肌肉/神經肌肉雞眼(vascular/neurovascular corns):雞眼中有神經纖維與血管,可能導致劇烈疼痛、切開時可能大量出血。
- 纖維雞眼(fibrous corns):雞眼長時間存在、與深層組織沾附更為嚴重,可能導致疼痛。
英國「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網站指出,可能導致雞眼、老繭的狀況包括:
- 穿著高跟鞋、尺寸不合腳或不舒適的鞋子
- 穿鞋時沒有穿襪子
- 承受較重的重量
長雞眼怎麼辦?雞眼會傳染嗎?雞眼要看醫生嗎?3個狀況建議就醫&預防雞眼方法
雞眼長出來該怎麼辦?雞眼是一種良性病灶,雖然不會造成很嚴重的問題,但還是讓人疼痛不已,通常肌眼治療方法包含貼布、藥膏或者是就診冷凍治療。若經醫師評估為必要情況,會使用電燒、雷射、甚至手術切除來處理雞眼。
另外,很多人選擇購買市售的雞眼貼布處理雞眼,其實雞眼貼布是含有酸類的貼布,通常利用水楊酸等酸類的特性來軟化雞眼的角質並代謝。根據 仁愛醫院衛教資料,局部塗抹幫助代謝角質的水楊酸藥水或使用雞眼貼布,通常是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但雞眼的成因與摩擦壓迫有關,如果造成雞眼的根源沒有消失,即使用水楊酸、雞眼貼布治療,之後也還是會長回來,因此日常生活中就應預防雞眼發生,包括改正走路姿勢、選擇合腳寬鬆舒適的鞋子、加上較軟的鞋墊等。
美國皮膚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建議以下述方法治療雞眼與老繭:
- 將患部浸泡於溫熱水中約5~10分鐘,使皮膚軟化。
- 將浮石泡過溫熱水後,畫圈或左右移動、輕輕削掉軟化的雞眼或老繭外層死皮。
- 避免削去過多皮膚,以免導致流血或感染。
- 塗抹含有水楊酸、乳酸氨或尿素等保濕成分的乳液、乳霜,幫助雞眼或老繭逐漸軟化。
- 貼布剪成兩個半月型、或中空圓形,放置在雞眼或老繭的外圍,避免鞋子接觸或壓迫到皮膚。
- 購買新鞋子時選擇晚上,此時腳會稍微脹大,避免買到不合腳、過緊或過窄的鞋子。
- 定期修剪腳趾甲,避免過長的指甲壓迫腳趾皮膚,導致雞眼重複發生。
雞眼要看醫生嗎?3個狀況建議就醫
- 雞眼變得紅腫、發炎,甚至懷疑有感染的徵兆
- 糖尿病患者
- 足底血液循環差
預防雞眼方法
- 穿合腳的鞋子,鞋子不要太緊。
- 穿著襪子,可以降低鞋子跟腳部的摩擦。
- 必要時使用鞋墊或OK蹦等降低腳部和鞋子摩擦的道具。
- 適度用溫水泡腳,軟化角質。
- 日常加強足部保濕。
同場加映:雞眼、繭與足底疣有什麼分別?
雞眼與足蹠疣長在腳上,受到擠壓會很痛,走路都會一拐一拐的,兩者外觀也很像,但其實並不相同。林新醫院皮膚科主任曹克昌醫師表示,如果用刀片削除表面,如果露出白色硬化的核心,就是雞眼;如果出現黑色血點或是黃褐色的小點點,就是病毒感染造成的足蹠疣。
日本整形外科醫師井上義治說明,腳部常見皮膚病包括長繭、雞眼、香港腳、汗皰疹、病毒疣等:
- 雞眼與繭:都是長期壓迫摩擦導致角質增生而成,但雞眼中心會有圓錐狀的角質體;
- 足底疣:病毒感染而致,外觀有時會看到小黑點,可能一個區域有數顆分散生長,也可能融合成片狀硬塊。
- 疥瘡:成因是疥蟲感染,常有角化結痂皮疹、斑塊,患者經常癢得晚上睡不著。
- 汗皰疹:外觀包括急性期有多顆很癢的小水泡,慢性期則可能有皮膚乾燥、龜裂脫皮等問題。
- 足癬(香港腳)、灰指甲:黴菌引起,病狀包括腳趾間紅癢、脫皮、長水泡、角質增生變厚、指甲變色等。
生活保健
- 雞眼是足部受到壓迫與摩擦產生的異常角質化現象,因此日常要選對合穿的鞋子,勿穿高跟鞋。
- 足蹠疣的預防以保持足部乾爽與清潔為主,也要避免在公共場合赤足行走。如果已經感染不要用手撕、抓,會讓病毒擴散。
參考資料: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