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漏症:慢性發炎元凶之一!10大原因讓腸胃道過敏腫脹

17,016 收藏0
【早安健康編輯部/綜合報導】

腸漏症是什麼?



多人聽到「腸漏症」的第一個疑問,就是「腸子怎麼會漏?漏什麼、漏去哪裡?」

陳俊旭博士在《過敏,原來可以根治!》中表示,我們的腸壁是由許多腸壁細胞黏合而成,就像是許多磚頭砌成的牆壁。

照理說,健康的腸壁細胞之間應該毫無縫隙,但是在腸胃道嚴重過敏、發炎的情形之下,腸壁細胞就會一個個腫脹起來,變形的磚塊之間便出現了縫隙。

腸道,是消化系統的一部分。一旦腸壁出現縫隙,就算吃下肚的食物還沒消化成人體能吸收的養分,也很容易從腸壁縫隙滲漏到底下的血管裡。

容易導致腸漏症的 10 種因素



  1. 腸道壞菌過多:易產生內毒素,改變腸黏膜通透性、增加肝臟負擔。
  2. 酵素不足(暴飲暴食、胰臟功能不足、切除膽囊):食物分解不完全,大分子過敏原刺激腸黏膜。
  3. 低胃酸(濫用胃藥):胃酸的酸度不足,食物殺菌不徹底,易致感染、營養不易吸收。
  4. 酒精:破壞腸黏膜完整性。
  5. 藥物(長期吃抗生素、消炎藥、化療藥物、中草藥):破壞腸黏膜。
  6. 垃圾食物、纖維攝取過低(精製食物、三高食物):破壞腸道菌相、腸細胞能量短缺。
  7. 壓力
  8. 脂肪酸不平衡(反式脂肪太多、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太少):造成發炎,引起腸細胞水腫、滲透壓改變。
  9. 過敏食物攝取(常吃牛奶、蛋白等食物):造成腸黏膜敏感,過敏蛋白滲入血液、淋巴液中,引發過敏反應。
  10. 感染(寄生蟲、念珠菌慢性感染):皆易引起腸漏。

腸漏症,全身慢性發炎的兇手



理論上,胃腸內的消化酵素應該會把平常吃下的食物,分解成胺基酸、單糖、脂肪酸、維生素、礦物質、水分子等小分子。這些小分子可以透過腸道黏膜、或是細胞間隙被血液吸收,再進入肝臟、靜脈,剩下的渣滓會送到大腸吸掉水分,成為糞便排出。

而「腸漏症」,指的正是食物沒有順利消化成小分子,若腸道又因使用消炎藥、經常喝酒或咖啡等因素受損,大分子食物便會透過受損的腸道壁黏膜或是細胞間隙,不斷滲漏到血液、淋巴液裡,而引起體內免疫球蛋白G(IgG)的慢性過敏反應,派出抗體到全身各處去追捕、消滅這些入侵者,從而導致體內各處有慢性發炎的情形,部位則是因人而異。

腸漏症患者的外顯特徵,有多樣化如長期瘦不下去、或是胖不起來。具體而言,腸漏症患者很容易「明明缺乏某種食物的營養,卻又對同一種食物過敏」,就是因為沒有消化成小分子的營養被阻擋無法吸收,不該吸收的大分子食物卻不斷滲漏到體內所造成。

腸漏症為何會導致「慢性食物過敏」?

前面提到,腸漏症會讓未消化完的大分子食物,從腸壁細胞之間的縫隙滲漏到血管裡。陳俊旭於著作中解釋道,當體內免疫系統發現這些不速之客(未消化完的食物),便會把它們認定為必須全數殲滅的外來敵人,就好像在對付細菌、病毒這些有害健康的物質一樣,從此開啟自體免疫與外來敵人(食物)之間的戰爭。這就是「慢性食物過敏」。

除了引起免疫系統錯亂、誘發嚴重的過敏反應,這些未消化完的食物還會跟著全身的血液四處循環,甚至會進入身體的其他組織裡面。若是入侵的敵人(食物)太多,體內免疫系統便會主動派出許多巡邏小兵(抗體),以四處尋找、殲滅敵人,導致體內多處慢性發炎。長久下來,不僅是慢性食物過敏,也將衍生出許多惱人的慢性疾病。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