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許正典(臺安醫院小兒心智科精神科主任醫師)】關於服老與不服老──我想說的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老後
每個人都會老,不論你是總統還是炸雞排老闆。上天很公平,大家一律平等,都會老,但重點是面對「老」的態度,你是服還是不服?服老的老人會活得比較有品質嗎?不服老的老人會活得比較有尊嚴嗎?不論你選擇前者還是後者,讓我們先來了解「老」到底是什麼樣!
關於「老」的定義
關於「老」的定義有很多種,在生理定義上,老化是隨時間而惡化的現象,舉凡體能、代謝、記憶等功能退化,而這整個衰老的過程就是老化。一般都以六十到六十五歲、身體機能漸漸衰老,是為老年;也有以年齡數字為定義者,如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六十歲以上為老人;還有將老年做進一步的細分六十五到七十四歲為初老人,七十五到八十四歲為中老人,八十五歲以上為老老人。
此外,還有「心理」與「精神」定義的老化。「心理」對「老」著定義,認為當人類到了一定年齡之後,出現較無企圖心、心態偏向守成、拒絕改變、難以創新情緒低落、凡事懶懶的打不起勁兒、出現重複行為等,都是心理老化的徵兆。「精神」對「老」的定義,則是記憶力、情緒力、思考力、判斷力、控制力等五力的退化。
以上種種定義各自掌握了自己學科的專業角度,對「老」做出定義。但人的老化不會照書上寫的定義一步步發生,而是一種綜合的表現,徵兆出現或先或後,有的有也可能沒有。不過大致上人類步入老化成為老人後,普遍會出現的現象包括:
一、返老還童:很多朋友都聽過「老小老小」,顧名思義就是人老了會變得「嬰仔樣」,會鬧彆扭、不講理、胡鬧。確實人老了會漸漸退化,先是退回到青春期的青少年,更嚴重時就退化到小朋友階段。青春期青少年的特徵就是叛逆、不受規範約束、一切自有主張。人老了以後就會回到青春期,變得跟青少年一樣難以溝通、約束,任性地「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其間的差別只在於青少年是為了尋求刺激,證明自己已經是大人、做什麼都行;老人則是認為自己「還行」,什麼都可以做。
二、社交圈的縮減:隨著年紀的增長,周邊同輩的兄弟姊妹、親朋、好友漸漸凋零,再加上家人往往基於安全考量,對老人的活動範圍與時段多所限制,讓老人家的社交圈急遽縮少,原有人際關係崩解,新的社交圈難以建立,老人的生活變得單調,不時感到無聊,增加了孤單、寂寞與被遺棄、孤立的感受。
三、安全感的匱乏:老人經歷家族(父母兄弟姊妹)、老友、老同事相繼離世,會因為自己孤身一人在世間而易於感傷;有的家族因為晚輩與老人之間連結薄弱,家族新生代與老人無話可說,使得老人感覺自己像個外人;老人沒有工作與生產能力,又需要家人與晚輩的照顧,常感覺到自己好像是家中多餘的人。強烈的孤獨感會連結到生命與生活產生不安全感,有的老人亟欲證明自己是有能力、有價值的,搶著打掃、做家事、搬重物,甚至想外出工作再就業賺錢等不切實際的危險念頭,凡此種種「逞能」、「不服老」的作為,若是做得太過,家人講也不是不講也不好,反而讓家人深感困擾。
高齡者談到老年生活的主軸是「自主」,下一頁看醫師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