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研究刊登在「美國生物醫學聯合會」出版的期刊中。研究者檢視了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的人類與老鼠細胞並發現,當老鼠持續接受光照時,牠們的爪子會更為腫脹,並且血液中有著更高的發炎指標;而在黑暗中時,這些指標則會減少。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者Julie Gibbs指出,雖然這項研究並未檢視疼痛程度,但她認為發炎程度高時,也會伴隨較強烈的疼痛。
Julie Gibbs解釋,細胞中的一種蛋白質:隱花色素,能夠在夜間抑制發炎反應,因此延後了發炎的症狀。研究中使用的細胞擁有24小時的節律,當這個節律被擾亂時,隱花色素相關的基因會停止運作,導致更多的發炎問題。
Julie Gibbs認為,未來的更多研究,能夠幫助預測抗發炎藥物何時使用效果最好,甚至發展出針對特定蛋白質以減少發炎的療法。同時,既然知道疼痛受生理時鐘影響,Julie Gibbs建議維持良好的睡眠規律,不論周間或周末,都盡量在相同時間就寢、起床,可能有助緩解疼痛。
此外,美國國家纖維肌痛症與慢性疼痛協會(NFMCPA)也建議,通風較好的臥室關上門窗、寒冷的臥室則應使用電暖器或較多的被子保暖,以防止寒冷、潮濕的空氣導致身體僵硬疼痛。起床時從躺著、坐著的姿勢先簡單伸展再起身,或是沖個放鬆的熱水澡,都能夠增加血流、舒緩僵硬緊繃的肌肉和關節。
規律的運動習慣,也可能有助於預防疼痛。專家建議,在洗完熱水澡之後,可以做些溫和的膝蓋彎曲運動,只需扶著桌子、牆壁穩住身體,在吐氣時盡量深蹲、吸氣時慢慢起身,做十次就能夠活動90%的骨骼肌、幫助促進早晨的血液流動,讓嘎吱作響的關節變得安靜。
National Fibromyalgia & Chronic Pain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