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中醫:四物八珍補身!藥補前問醫師吃對才真有效- 第2頁

8,475 收藏0

常言中醫博大精深、中醫有數千年的經驗累積,所以怎麼會輕易被我這一個執業才不到二十載的女中醫師給批判?甚至是顛覆?還是大家認為中醫就只有四物八珍十全這三帖藥?讓民眾遠離了這些藥補,中醫就要凋亡了?更何況我要民眾遠離的是私自使用的藥膳與藥補~

其實我不是要顛覆、批判中醫理論,也不是懷疑藥補的功效,最大的問題是出在「時空背景的不同」,比如有留言提到:「張機跟李時珍的時代不一樣,怎麼方劑也未見淘汰,他們可是相差了千年之久,可不是短短數十年喔。想一下吧!」。這段觀點看似正確,但即便後漢與明朝隔了將近1300年,但這些時空背景下的飲食習慣與內容的差異性會比二戰期間跟二戰後的現在這大約70年的飲食內容變遷還要來的大嗎?

時空背景不同,考量的不只是時間差異性,在這幾篇文章中更重要的是「在時間變遷中,其飲食內容與習慣的改變」這才是我所提到「時空背景不同」的核心。光看張李之間的時間差異千年,卻不考慮他們兩個時代的飲食內容即便有改變,其變幅卻還是遠低於「二戰時 與 戰後的現代」。

二戰時期三餐不繼是正常,餐餐有魚有肉是少數有能力的家庭才有可能做的到的事情,更別說餐餐大魚大肉是極少數的王公貴族才有可能的,而二戰後經濟逐漸復甦,民眾的飲食取得力不斷增加,選擇越來越多,量也越來越大,一直到現在幾乎是餐餐有魚或有肉,吃不夠還可以隨手到處買小吃、飲料,然後叮咚進到三步一小間、五步一大間的超商或是藥妝店裡頭,還有各式各樣的營養補給品(維生素、礦物質...更多),光是二戰期間到二戰後的現代區區不過70年左右,飲食內容與習慣早已不可同日而語,那為何我們還會覺得藥補是必須的?把總是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的帖子藥方拿來現代這個社會使用卻不用經過相關專業醫師的判斷?

除了時間的問題,其實空間的問題也是該被拿出來討論。

我的上一篇文章被廣東中醫等相關學系、馬來西亞等台灣以外的華人世界轉載,而且引來許許多多的批評與負評,為什麼?

因為即使是同一個時代,台灣人的飲食內容與習慣也絕對不會跟其他國家或是地區的民眾一樣,甚至可能大相逕庭,所以他們吃了沒事,那為何我這個中醫師要跳出來說台灣人要遠離藥補?

因為台灣的飲食習慣與內容,早已不再像過去那樣三餐不濟或是內容清簡,更別說是大魚大肉、琳瑯滿目的各種自助百匯,薑母鴨或是羊肉爐餐廳林立,加上現在連超商都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的飲養補給品。我想問的是,到底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某些特殊體質的患者,其他人到底為什麼要不斷的喝這些藥補?

講回子宮肌瘤的成因,當然藥物、飲食、壓力、作息都有可能,但它的增生最主要還是受到estrogen(雌激素)的刺激,由於肌瘤estrogen recepter(雌激素接受體)的緣故,因此這個組織對於雌激素相對敏感。而眾所周知,任何一種腫瘤的增大都必須要靠血管供應營養,體積愈大的子宮肌瘤,血管數量相對增加而且更加粗大。此外,許多婦科腫瘤像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腫瘤等等都不可避免的會受到激素(賀爾蒙)的影響。然而這幾十年來臺灣的環境荷爾蒙數量早就超越過去那個婆婆媽媽食用藥補不會出大問題的時代了,沒錯,生活中有太多的食物都具有問題,像是連我自己有時候都忍不住嘴饞買來吃的炸雞或雞排...,像這些吃下肚的,甚至是不能吃下肚的,連你觸摸到物品也可能會有環境荷爾蒙的問題存在。當你的體內已經累積到一定程度(早就超越古早時代)的賀爾蒙時,濫用藥補豈不是持續對自己身體補刀?(大、小刀之分而已)

最後,我必須說「在前幾篇文章發表之前,這裡是一個不到500讚的專頁」,而我平常寫文章的受眾是我的患者群,我的確沒有預料到會有這麼深廣的傳遞效果,因此造成受眾的預設失準,導致各自解讀,如同「我文章中沒批判中醫或中藥,僅就民眾距離藥補太近太近而希望民眾遠離、保持一段距離,卻一再的被中醫藥工作者批評為是在戕害中醫藥」,而且許多人認為我的專頁空間是一個學術討論平台?以為我是領國家的錢在做研究寫論文報告的專員?一再的要我提出數據或是證據來?而我提出國外的相關佐證之後,卻又嫌棄那是蝌蚪文,或是要我幫忙翻譯並且完整解說?我是一個開業醫師,而我的文章僅提供我自身臨床中所累積出來的觀點,為何有民眾或是同業覺得我應該要替他們把各種觀點整合統一,甚至要我提出國家級的科學驗證等數據?然而,同樣的邏輯底下為什麼對我提出要求的人,不穿越時空要李時珍抨擊張機的傷寒論沒有科學驗證數據?是因為不會穿越時空?還是中醫本身就是一個很講究經驗傳承的體系?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