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做個實驗:放一塊冰塊在手上,瞬間感到冰涼很舒服,放久了,反而會有熱痛、不舒服、僵凍(僵住)的感覺,對嗎?
吃冰的當下,舌頭、口腔會讓人有清涼的感覺沒錯,但卻會越吃越渴,越吃火氣越大, 不但不能消除熱象,反而更令人口乾舌燥,道理也在此。
夏天,只要不在辦公室,我都會儘量讓皮膚自然呼吸、流汗,更衣;汗後,人和身體都感到無比的清爽、舒適。有時,當我覺得口乾舌燥,連喝水都止不住口渴,想吃冷飲解渴時, 我就知道是體內某個調節機制不對了,我會買甘蔗水來喝,或煮「地骨皮」或「茵陳蒿」加甘草當開水喝,或吃點「芍藥甘草湯」來調和機體的陰陽平衡,不僅好喝,還能馬上消除悶在體內濕熱不適的現象,所以學中醫不只能養生,還能自利利人。
夏季汗流浹背的另一個原因是,盛暑(33℃~36℃)時,人體內溫度與大氣溫度相差只有4℃~1℃,溫度相差的梯度太小,散熱不及,人就需要靠排汗來散熱;當散熱不及時, 就容易產生中暑的症狀。夏天散熱慢,當排汗來不及散熱時,人們以為吃冰品冷飲有利於散發體熱,減少排汗,使人覺得舒適,因此以吃冰來解暑,但這只是「一過性」的現象而已,當冰吃完了,熱還是熱,有時還覺得更熱!
相反的,秋冬之季,氣溫怡和,人的體溫「內高外低」,大家覺得神清氣爽,為什麼? 因為外界的溫度約13℃~21℃,大氣的溫度與體內溫差24℃~16℃,溫差梯度大,散熱快, 人就覺得舒爽無比的原因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