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出諾羅病毒…礁溪老爺百人發燒上吐下瀉!酒精殺不了諾羅病毒,想預防靠這招- 第4頁

756,966 收藏3

肥皂洗手五字訣+七字訣+十字訣

手機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上完廁所後要洗手;而沙門氏菌的故事則讓我們知道,照顧小孩前與吃東西前也要洗手。然而究竟要怎麼洗才洗得乾淨?

問小朋友洗手的五步驟—「溼、搓、沖、捧、擦」,他們多能朗朗上口。其中「搓」要使用肥皂,完整的搓二十秒;「擦」要把手擦乾。這兩個洗手最重要的動作,千萬不能馬虎。洗手要「搓」得完整,搓得乾淨,也是有訣竅的。現在孩子還會背第二個口訣,搓手七步驟—「內外夾攻大力丸」。意味著要把手上所有細菌都洗掉,必須搓揉手心(內)、手背(外)、指縫(夾)、指背指腹(弓)、大拇指(大)、指尖指甲(立)、手腕(腕),才算完整的洗手。

最後根據資料顯示,有約三○%民眾洗手後未把手擦乾。於是政府又推出「肥皂勤洗手,擦乾後再走」的口號,真佩服他們的創意,從五字訣的口號,延伸出七字訣、十字訣的口號,口號中有口號,好不複雜!

為什麼一定要用肥皂?主要是因為手上許多看不見的油脂裡其實藏了許多病菌。如果我們用肥皂把油脂清除,加上搓揉的動作,就能破壞這些病菌溫暖的窩,再用水沖掉,達到殺菌的目的。

告訴各位一個祕密,要防止任何病毒的疫情傳播,不管是停班、停課,或者戴口罩等,效果都不佳,而且勞民傷財。實證醫學資料庫顯示,要防止病毒傳播最有簡單有效的方式,唯一的方法,就是教導「孩子」洗手。

在巴基斯坦曾經做過一個研究,教導四千三百三十二個孩子每天用肥皂洗手多次,結果竟然減少了「整個社區」包括大人五○%的呼吸道疾病。這個研究告訴我們:如果孩子學會正確洗手,不只小朋友減少生病,還能保護整個社會,包括成年人和老人,大家都變得更健康!

亂洗手不如用酒精洗手



曾經盯過小孩洗手的爸爸、媽媽們,應該心裡很明白,每次洗完手,總是要在後面叮嚀「擦乾!擦乾!」孩子們常常急著要去玩,要去吃東西,導致溼搓沖捧擦的「擦」字,真的好難落實!

洗手後不擦乾可能愈洗愈髒!之前國內有一分調查,洗手後若未用拋棄式的紙巾擦乾,手上細菌數竟比洗手前暴增逾八○%!這也是為什麼在公共場所吃飯時,如果沒有辦法親自陪孩子去洗手,或者發現廁所沒有設置乾紙巾,我寧可改用酒精乾洗手噴灑,以免手越洗越髒。

當然這樣做仍會有盲點,因為手上如果有明顯的髒汙(泥巴、墨水等),會影響酒精乾洗手的殺菌效率。折衷的辦法是,用肥皂洗手後,盡量擦乾,再用酒精消毒一次。總而言之,在我看來,教會孩子使用乾洗手液洗手,比整天「溼搓沖捧擦」來得有效率,也比較容易達成目標。曾經就有研究發現,如果在學校放置酒精洗手,並教導孩子使用方法,就可以減少四三%的學生缺席率,證明酒精洗手跟肥皂洗手,都一樣有效。

美麗的錯誤

最後來講一個很另類的「不洗手的好處」(什麼鬼)。時空拉到四十年前的臺灣,在那小兒麻痺病毒還肆虐的年代,政府決定引進口服沙賓疫苗來防治疫情。口服沙賓疫苗是減毒的活疫苗,吃進去之後,疫苗病毒會在身體繁殖,然後再從糞便排出。如果小朋友吃了沙賓疫苗,上完廁所不洗手,又去摸別的小朋友,這隻「具有保護力」的疫苗病毒,就會傳染給那位被摸的小朋友;而第二位小朋友把病毒吃進肚子後,也等於間接獲得免疫了。

就在這種「大家都不洗手」的老鼠會傳染模式,短短幾年之間,臺灣地區的小兒麻痺症就被根除絕跡。

嗯,還是不要告訴小朋友這個故事好了,以免下次上完廁所忘記洗手的時候,他們拿這個故事當做藉口:「我是想讓別的同學增加一點抗體啦!」  

本文摘自《發燒免驚!搞懂流感、腸病毒,小兒生病不心慌》/黃瑽寧(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親子天下

※早安健康知識補給站

慎防諾羅病毒:勤洗手、不生食



依據腹瀉群聚監測資料顯示,諾羅病毒感染多發生在學校(幼兒園及國小)、護理之家、醫院以及旅遊團等人口密集場所,主要透過與感染者密切接觸、或吸入感染者嘔吐物產生的飛沫而傳染;也可經由攝食受到病毒污染的食品或飲水而感染,所以餐廚人員良好的衛生習慣非常重要,處理食品者如果感染諾羅病毒,很容易將病毒污染食品而傳播給消費者。

一般說來,國際間易受諾羅病毒污染的食品有即食食品、生鮮蔬果及貝類等。國內近年來發生多起食品中毒,則為生食受污染水域生產的生蠔等貝類水產品。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