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型糖尿病可以治好嗎?成因、治療及預防方式

第二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是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在台灣有超過9成的糖尿病患者,都屬於第二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多半為成年人,但隨著肥胖年齡層下降,現在有越來越多兒童被診斷出第二型糖尿病,所幸透過飲食、運動及治療,還是有機會能穩定控制第二型糖尿病,一起來看看第二型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症狀、治療方法有哪些!


什麼是第二型糖尿病?95%糖尿病患者都是第二型



第二型糖尿病是最常見、患者人數佔比最高的糖尿病類型,所謂的第二型糖尿病又稱「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或「成人發病型糖尿病」,相較於第一型糖尿病屬於無法分泌胰島素所致,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能夠自行產生胰島素,但因為遺傳、肥胖與懷孕等多重原因造成胰島素阻抗,導致胰島素無法正常運作、血液中的葡萄糖也沒辦法被當成能量來源利用,形成第二型糖尿病。

雖然有高達9成5的糖尿病患都屬於第二型糖尿病,但礙於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狀都是隨著病程發展才會越來越明顯,所以初期往往不易察覺,據統計,有將近50%的人不知道自己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直到出現口乾舌燥、頻尿、食量增加、甚至是疲倦、手腳發麻等徵兆出現,一直到血糖檢測後才意識到自己得到糖尿病。

怎麼樣算是第二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第二型糖尿病的診斷有四種方式,分別為檢查隨機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與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若患者的血糖超過正常值,並且伴有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常有的吃多、喝多、尿多等典型症狀,則會診斷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

糖尿病篩檢標準1. 隨機血糖:

任一時間血糖≧200mg/dl,且合併糖尿病典型症狀。

糖尿病篩檢標準2. 空腹血糖:

空腹8小時後,血糖仍≧126mg/dl。

糖尿病篩檢標準3. 糖化血色素:

≧6.5。

糖尿病篩檢標準4. 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

服用含有75g葡萄糖溶液,2小時後血糖值≧200mg/dl。

肥胖、年紀都要小心!第二型糖尿病的7大高風險族群



哪些人是第二型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呢?絕大部分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都有肥胖、缺乏運動的問題,但其實像是年紀大、或是本身患有代謝症候群、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人,也可能增加第二型糖尿病的患病風險,甚至是曾經罹患妊娠型糖尿病的孕媽咪,就算產後康復,最後發展成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也比一般女性來的高。

第二型糖尿病高風險族群1:肥胖


當體內囤積大量的脂肪,就會造成激素異常分泌、影響新陳代謝,引發胰島素阻抗的狀況,一旦出現胰島素阻抗,正常分泌的胰島素就難以發揮作用,血液中的葡萄糖也無法被代謝利用,最後演變成第二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高風險族群2:40歲以上


由於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多半是在40歲以後發病,所以第二型糖尿病也有「成年型糖尿病」的別名,不過近年來飲食精緻化,因肥胖造成的第二型糖尿病年齡層不斷下修,導致許多兒童、青少年早早就成為糖友,不可不慎。

第二型糖尿病高風險族群3:缺乏運動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因為缺乏運動而導致肥胖,進而造成胰島素阻抗越來越嚴重,因此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才能有效避免第二型糖尿病找上門。

第二型糖尿病高風險族群4: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患者本身因為血糖、血壓、血脂偏高等問題,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健康的人還要多出2~6倍,若沒有及時治療、控制體重並改善肥胖,可能導致一連串的糖尿病併發症,也增加中風、心臟病等疾病風險。

第二型糖尿病高風險族群5:遺傳


研究指出,遺傳是第二型糖尿病常見的致病因素之一。父母其中一方有第二型糖尿病,子女也有2成機率會患病;若父母雙方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則會增加為3成,和父母雙方都沒有第二型糖尿病的人相比,患病率整整高出了6倍。

第二型糖尿病高風險族群6:有妊娠糖尿病史


懷孕期間曾罹患妊娠糖尿病的女性,即便有機會在生產後康復,但20年內仍有可能發展為第二型糖尿病,甚至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比沒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還要多7倍。

第二型糖尿病高風險族群7: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女性,天生就比正常女性容易出現胰島素阻抗的問題,也因此胰島素的利用較差,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也比較高。

容易疲倦、頻尿、口渴…第二型糖尿病的6大常見症狀



糖尿病初期症狀相當不明顯,一般人也不會突然想到要去抽血檢查,那到底該怎麼及早發現糖尿病呢?其實,罹患糖尿病並非完全沒有徵兆,當出現異常吃多、喝多、尿多的三多現象,或者是傷口好得慢、莫名覺得疲勞等,就連女性私密處搔癢,都可能是高血糖在呼救的警訊!

第二型糖尿病症狀1:食量增加


當胰島素作用不良、血液中葡萄糖無法被當成能量來源利用,此時身體會出現強烈的飢餓感,導致糖尿病患者會一直想吃東西、食量不斷增加。

第二型糖尿病症狀2:頻繁上廁所


正常情況下,只有少於0.5公克的葡萄糖會經由尿液排出,但要是血糖過高,腎臟就會不斷製造尿液,加速排出多餘的葡萄糖,不僅會造成頻尿的問題,還會使腎臟回收葡萄糖的能力超出負荷,形成尿糖的狀況。

第二型糖尿病症狀3:時常口渴


當尿液滲透壓升高、大量水分和電解質流失,就會造成細胞脫水的情況,這時候大腦就會發出需要補水的警訊,讓糖尿病患者產生口渴的感覺。

第二型糖尿病症狀4:手腳麻木


若末梢神經因高血糖引起病變,就會影響糖尿病患者的感覺功能,例如遲鈍、麻木或刺痛等,特別是手指和腳趾,還可能出現像是戴著透明手套、穿著透明襪子的錯覺。

第二型糖尿病症狀5:傷口難以痊癒


神經病變、血液循環差雙管齊下,糖尿病患者只要四肢出現傷口,就很容易因為失去知覺而沒有發現,也因為營養無法順利輸送到傷口,造成傷口癒合比較慢的症狀。

第二型糖尿病症狀6:女性會陰發癢


研究指出,高血糖會使葡萄糖誘發蛋白促使陰道上皮吸附陰道念珠菌,再加上糖尿病患者的嗜菌功能較差,容易反覆感染陰道念珠菌,影響女性會陰頻繁發癢。

【推薦文章】 糖尿病症狀初期如何知道?糖尿病症狀從皮膚到腳部前兆全盤點

10個第二型糖尿病的併發症:全身上下都要注意!



第二型糖尿病本身可以透過藥物、飲食與運動控制,但如果血糖失控、引起一系列的糖尿病併發症,就很可能讓糖尿病患走向死亡危機!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包括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與心血管病變, 但像是牙周病、脂肪肝和性功能障礙等疾病,其實也和第二型糖尿病有關。

眼睛併發症:視網膜病變


高血糖是破壞血管健康的元凶,尤其是微血管分布密集的視網膜,在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有約6成的患者會出現視網膜病變的併發症,相關症狀包括視線變模糊、扭曲或喪失,而糖尿病病史越久、視網膜病變的危險性越高,嚴重還可能造成失明。

【推薦文章】 貧血加劇糖尿病併發症!糖尿病40年,90%都有視網膜病變

口腔併發症:牙周病


糖尿病患者往往因為口乾、唾液分泌減少,影響口腔黏膜變得脆弱,容易出現舌炎、口角炎等口腔黏膜病變症狀,要是血糖控制不良,還有可能衍生出牙周病的問題,更有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病嚴重程度,會比沒有糖尿病的人高出2.9倍。

【推薦文章】 糖尿病和牙周病會惡性循環!一招預防牙周病毒害肝腎血管

皮膚併發症:黑色棘皮症


黑色棘皮症是第二型糖尿病的典型前兆,當頸部、腋下、手肘與膝關節內側等部位的皮膚呈現異常的黑色暗沉,就代表血液中的胰島素偏高、黑色素細胞不正常增生,形成黑色棘皮症。如果有出現黑色棘皮症,就要趕快就醫篩檢血糖,才有機會延緩或改善第二型糖尿病的病情。

【推薦文章】 黑色棘皮症好發在3個位置!不理這皮膚問題可能準備糖尿病

心血管併發症:心血管病變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常人多2~4倍,特別是心肌梗塞的5年存活率,也較非糖尿病人還低,台灣腦中風學會有報告更以研究報告為例,罹患心肌梗塞的第二型糖尿病患,有約5成的病人在1年後死亡,死亡率幾乎和部份癌症病人差不多!

【推薦文章】 糖尿病真正致死兇手:心肌梗塞機率20%!4對策遠離病變

高血糖併發症:高滲透壓高血糖症


高滲透壓高血糖症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最危險的併發症,當血糖飆高至600mg/dL 、血漿滲透壓也升高到320mOsm/Kg,就會導致脫水、意識逐漸模糊,死亡率高達15%。

【推薦文章】 高滲透壓性昏迷:高血糖讓血液濃稠!3徵兆提高警覺

腸胃併發症:胃輕癱


有3~5成的糖尿病患者會因為自主神經病變、高血糖而引發胃輕癱的問題,臨床常見症狀包括胃蠕動速度緩慢、消化不良、常有飽漲感,嚴重者則會出現噁心、嘔吐、體重異常減輕,甚至昏迷。

肝臟併發症:脂肪肝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習慣容易有糖分過多、或脂肪熱量過高的問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也容易有過重、肥胖等情況,這些都是脂肪肝的共同因子,且胰島素阻抗的問題發生在肝臟時,有更高的機會得到脂肪肝,因此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併發脂肪肝問題的人並不少。

【推薦文章】 與病共處近30年,糖尿病醫師:50%糖尿病併發脂肪肝

腎臟併發症:腎臟病變


腎臟病變是糖尿病患常見的併發症,幾乎有2~3成的糖尿病患者都會發生腎臟病變,若忽略泡泡尿、水腫、高血壓等警訊,很可能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最後得靠終身洗腎、換腎續命。

【推薦文章】 糖尿病腎病變:5年內惡化成尿毒症...做4件事預防

生殖器官併發症:性功能障礙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若發生末梢血管病變,就會引起內皮功能障礙,造成男性糖尿病病患勃起障礙,如果本身胰島素阻抗嚴重的話,還會影響性腺功能,加劇性慾低落、性交疼痛、無法達到高潮等性功能障礙的問題。

【推薦文章】 糖尿病、高血脂、骨鬆男性更要注意!10個徵兆揪出睪固酮低下危機

神經併發症:糖尿病足


據統計,將近1/4的糖尿病病患都有糖尿病足的問題,當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周邊神經出現病變,就會難以發現足部傷口,久而久之傷口潰爛、產生壞疽,嚴重還可能引起蜂窩性組織炎或全身性敗血症,其中甚至有5~15%患者須做截肢手術才能保命。

【推薦文章】 血糖出問題從腳就知道!盤點5種足部不舒服可能的糖尿病危機

糖尿病前期、中期、末期怎麼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3個治療方式



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方法可以分為糖尿病前期、確診糖尿病以及糖尿病末期三個階段來看,通常會從制定飲食與運動計畫開始,如果沒有辦法改善高血糖的問題,才會進入口服降血糖藥或注射胰島素來穩定血糖的情況。

糖尿病前期:制定飲食計畫與運動習慣


一般來說, 空腹血糖應該要小於100mg/dl,如果是100~125mg/dl之間,就等於已經進入「糖尿病前期」,但其實聽到糖尿病前期不用太緊張,國健署提醒,這時候可以先和醫師或營養師討論合適的飲食計畫與運動習慣,做好體重控制與定期測量血糖,有機會逆轉糖尿病、降低5成以上未來罹患糖尿病的機率!

確診糖尿病:口服藥物


若是確診糖尿病,也就是空腹血糖達到126mg/dl,且單靠調整飲食與運動也無法控制血糖(糖化血色素>7%)時,醫師就會根據病患的病情加開糖尿病藥物,常見的降血糖藥物包括磺醯尿素類的瑪爾胰、岱蜜克龍,或是雙胍類的庫魯化、驅糖樂等。

【推薦文章】 降血糖藥吃錯時間竟發胖!醫:血糖用藥一定注意這3件事

末期糖尿病:注射胰島素


要是使用3種以上的降血糖藥物,一樣沒辦法改善高血糖的問題,或是糖化血色素大於9%、平均血糖數值來到212mg/dl的話,就需要改用胰島素注射的方式,及早控制血糖、降低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與心血管病變等併發症的風險,而胰島素主要分為長效、超短效、混合型三種,每種胰島素的注射時間與次數都不同,因此醫師會根據病人的病情與生活習慣開立合適的胰島素。

【推薦文章】 打胰島素會傷腎?譚敦慈父親糖尿病40年,吃藥打針沒洗腎關鍵是這個

三餐好好吃、慢慢吃很重要!第二型糖尿病要認識的7個日常保健技巧



由於糖尿病無法完全痊癒,因此想與糖尿病和平共處,積極的治療及檢測血糖必不可少,而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也是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把握的送分題,從吃對食材到時不時站起來活動一下筋骨,都能有效控制血糖值,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率!

第二型糖尿病日常保健1:控制脂肪攝取


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需限制飽和脂肪的攝取量,應少於總熱量的10%,並少吃肥肉、動物性脂肪、全脂奶製品、棕櫚油、棷子油、反式脂肪、加工食物等含有飽和脂肪的食物,避免發胖、過多脂肪造成胰島素阻抗。

第二型糖尿病日常保健2:減少醣類攝取


醣類攝取過多,就會讓血糖升高、脂肪堆積在肝臟及胰臟,形成胰島素阻抗,因此醣類食物每餐攝取量儘量不要超過75g,並且多多選擇天然醣類且高纖維的食物,例如:全穀雜糧類、蔬菜、豆類或水果等,有利於把關血糖。

【推薦文章】 糖尿病飲食原則、禁忌與代換菜單大公開!降血糖食物與營養素有哪些?

第二型糖尿病日常保健3:規律進食三餐


「不餓就不吃」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大忌,當空腹的時間一長,身體就會趁下一餐時吸收大量營養,導致飯後血糖狂飆,胰島素也會為了因應高血糖的問題而大量分泌,造成血糖像坐雲霄飛車一樣高高低低,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相當危險,建議還是要規律進食三餐比較好。

【推薦文章】 吃不吃早餐有差!研究揭「4種飲食習慣」容易得糖尿病,吃甜食竟沒上榜

第二型糖尿病日常保健4:調整進食速度


進食速度過快容易攝取過量卡路里,導致肥胖,還可能觸發導致胰島素阻抗的特定細胞分泌,這些發炎因子會造成胰島素阻抗,引發第二型糖尿病,或是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難以控制。最好的方法是充分咀嚼、將進食時間拉長,不僅能夠刺激大腦的飽食中樞,輕鬆達到少吃一點的效果,也能避免胰島素阻抗的問題加劇。

【推薦文章】 吃飯1動作不只易胖還會糖尿病!早午晚餐這樣吃防肥胖又穩血糖

第二型糖尿病日常保健5:每週運動150分鐘


每週至少要進行150分鐘的身體活動,可以幫助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提高胰島素敏感度,讓血糖更穩定,最適合的運動類型是有氧運動,包括快步、慢跑、騎腳踏、太極拳、外丹功、游泳或跳繩等,能夠有效幫助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胰島素作用。

【推薦文章】 飯後這1時間運動降血糖最有效!5招打好肌力基礎還把小腹變平坦

第二型糖尿病日常保健6:早睡


2022年一項發表於《實驗生理學》的研究說明,熬夜會降低胰島素敏感度,容易導致胰島素阻抗,增加糖尿病、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等風險,而「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的研究也發現,晚睡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將增加46%,因此建議糖尿病患者早睡,才能維持血糖水平。

【推薦文章】 睡不好血糖會飆高,但6成糖尿病患都睡不好!醫教4招好睡又好瘦

第二型糖尿病日常保健7:定時起來活動、避免久坐


久坐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癌症、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率,特別是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忙起來根本離不開椅子,更別提平常抽出時間運動了!國健署提醒,如果糖尿病患者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培養規律運動的習慣,可以養成「能走樓梯就不坐電梯」的習慣,或是安排上班期間起來做個伸展、毛巾操,讓身體累積足夠的活動量,改善久坐致病的風險。

【推薦文章】 最能抵銷久坐危害的輕鬆動提案!這樣走,大餐後血糖高峰仍低58%

結論



第二型糖尿病可以說是台灣人的文明病,除了遺傳、本身胰島素作用不佳會造成第二型糖尿病外,肥胖、缺乏運動更是第二型糖尿病的大宗原因,如果平時吃飯就習慣「有一餐沒一餐」,吃的內容也是大魚大肉、油炸為主,那麼原本負責控制血糖的胰島素,總有一天也會不堪負荷而失去功用,最後導致第二型糖尿病上身。

目前國健署提供40~65歲的一般民眾每3年1次的成人健康檢查,可以透過其中的血液生化檢查來得知血糖、糖化血色素的狀況,盡早抓出糖尿病的線索;如果已經是第二型糖尿病的糖友,更不能忽視定期抽血檢查的重要性,即時把握血糖水平,才有機會和第二型糖尿病「井水不犯河水」!

參考資料:
  1. 口服降血糖藥物之介紹
  2. 認識糖尿病-急性併發症
  3. 胃輕癱 |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
  4.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糖尿病
  5. 認識『糖尿病』 掌握八個危險因子
  6. 控糖5撇步 健康有保固- 衛生福利部
  7. 成人每4人就有1人有罹患糖尿病風險
  8.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
  9. 年輕糖尿病的診斷、分類及流行病學趨勢
  10.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 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
  11. 糖尿病與運動 | 臺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
  12. 第二型糖尿病-臺北榮民總醫院新陳代謝科
  13. 肥胖與糖尿病 | 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
  14. 認識妊娠糖尿病 | 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
  15. 糖尿病與脂肪肝 | 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
  16. 糖尿病之急性併發症處理 -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
  17. 糖尿病與性功能障礙|台灣男性學暨性醫學醫學會
  18. 腦中風危險因子之一般處理準則﹕糖尿病併血脂異常
  19. 3招動一動 拒久坐 避免肥胖 健康一定棒- 衛生福利部
  20. 第2型糖尿病可以治癒嗎?-臺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
  21. 反覆陰道感染 原來是糖尿病惹的禍 |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
  22. 牙科治療對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 | 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
  23. 「三高+二害」,您有代謝症候群嗎? 20-64歲國人每4人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
  24. Early chronotype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favours resting and exercise fat oxidation in relation to insulin-stimulated non-oxidative glucose disposal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脂肪肝是肝癌前兆!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免費送《脂肪肝逆轉術》電子雜誌

精選推薦文章與影片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