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其實是藉著這個機會,宣佈推動一項「精準醫學」政策,用基因檢測技術找出每個人身上可能致病的基因,再透過後天的方法治療。小女孩一出生就得肝癌,聽起來真是沒有道理,但是從基因檢測著手,發現是基因出了錯誤,於是透過營養學的原理治療,才恢復健康。
生病是因為基因、環境、身體機能交互影響
對於生病這件事,我們都直接想到各種病菌入侵身體、環境污染讓我們吸進毒素、生活習慣不佳讓身體變差,其實,基因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就以氣喘為例,過敏原來自環境,免疫系統對過敏原過度反應,加上基因表現的影響,三項因素各佔三分之一。
同一種疾病可能是單一基因嚴重突變造成,也可能是多個基因變異與環境因子共同作用造成。例如乳癌,50歲前的早發性乳癌,僅佔5%,是由BRCA1、BRCA2、CHK2、TP53、ATM等個別基因造成。大於九成的乳癌則是多基因型,多與荷爾蒙合成與代謝、外界環境致癌物代謝、DNA修補、細胞週期調控等相關基因的變異導致。而失智症、氣喘、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都屬多基因變異的疾病。
基因可以調控,疾病可以避免
小女孩的故事背後,其實有好幾個令人振奮的觀念:
❶ 有致病基因不代表一定發病
致病基因就像開關,一開始不一定就會表現出來,而是受到其他因素影響才會「打開」,因此,想出辦法隔絕一切能打開「開關」的因素,疾病就不會發生。
❷ 就算發病,也能利用基因調控治療
有了基因檢測的結果,就能用基因調控的方式,讓致病基因變成不發生作用的狀態。
❸ 基因檢測是一種預防醫學
在一般做基因檢測的同時,同時還會對身體的狀況做功能檢測。基因檢測瞭解個人體質,是先天的;功能檢測可以知道目前身體器官的健康,及受到環境影響的程度,是後天的狀態。在還未發病時,透過這兩種檢測,找出生活中應該避免觸發哪些不良基因,這是基因檢測的重要目的。
舉個淺顯的例子來說,如果透過檢測發現維生素B12不足,就可以合理推斷半年後就會罹患貧血,因為維生素B12是造血的要素,紅血球只有120 天壽命,缺乏維生素B12,半年後就會貧血了。如果沒有做基因與功能檢測,等到真的發病,就是直接進醫院檢查,疾病的痛苦也將如影隨形。
營養與生活可以調控基因
基因調控與修復的概念其實已經發展近二十年,例如現在治療關節炎,是透過影響COX基因作用的原理,可以減輕疼痛 。除了藥物,我們也可以透過營養學的知識與生活醫學,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讓自己更健康。這是因為遺傳因素雖然多為與生俱來的體質,無法改變,但環境因子則是你我可以控制的部份。
不亂吃藥、不吸菸、不吃檳榔、少飲酒、少吃燒烤類食物,可以避免身體接觸各種致病致癌的有毒物質;注意水與空氣污染、留心殺蟲劑與清潔劑的成份,可以減少環境對人體的負面影響。這些多屬常識層面的改變,但隨著年齡、性別、生活環境、工作壓力都不同,透過基因檢測,還可以 進一步獲得個人化的資訊,便能依據每個人的狀態與需求,提出更精準的客製化建議。
個人化的營養療法像是有些人可能只需要Omega3抗壓,有些人先天心臟不好需要Q10與維生素B群;運動量夠不夠、如何運動、每個人的生活型態與居家環境可以如何調整,我們有了更明確精準的建議,就能更有效增進每個人的身體健康。
華夏書院 輔助替代與自然醫學研究所所長、教授